高中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扩增好几倍,专家直言学习古诗文要超越功利性

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新课标中,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比重,语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也从过去的14篇扩增至72篇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中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求两项内容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将在高中3年进行学科质量测评,并以此作为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参考 。此次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比重,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 。
回归民族文化传统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李百艳认为,这次教育部在高中新课标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古诗文的阅读和背诵篇目,是非常有意义的 。她认为,首先是在于独特的文化基因传承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个文化系统,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就藏在汉语中,藏在古代经典文学文化的作品之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中有古人杰出的思想和宝贵的智慧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将这些精华内化到生命之中 。”
李百艳同时认为,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增加独特的审美品位 。古诗文的艺术魅力代表了典型的东方审美品位,比如:很多传递感情的诗词,给人欲说还休、含蓄隽永、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美感,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美学意境中,会养成高雅的审美趣味 。对于诗词曲赋的理解,对于美的认识,也将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水平的日益成熟,一次次得到升华 。
此外,古诗文还蕴含着独特的语言智慧 。李百艳说:“汉字之美,美不胜收 。一个字有时候就是一幅画或一首诗,一首诗词、一副对联更是妙趣无穷 。古诗文中的对偶,就是汉语所独有的民族语特性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反,蕴含着文化,更彰显着语言智慧,真是其妙无穷 。”所以,当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学生会品味到其中蕴藏的各种美感和内涵,这也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王希明在看了教育部推荐背诵的72篇古诗文篇目后表示,新教材中古诗文不仅量增加了,而且明显地系统化了,各家、各体、各朝均备,改变了原先浅尝辄止的面貌 。“古诗文篇目的增加,一方面是对以前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古诗文的量相对较少的纠正,是对学科应有样貌的一种回归;另一方面,也是对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对抗与融合问题的当代应答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由于‘西方’被认为是‘现代’的象征,‘传统’往往被等同于‘落后’,导致20世纪初以来,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落于下风 。如今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意识到回到整个民族的血脉中寻找力量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增进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王希明说 。
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语文高级教师樊阳认为,教育部出台的新课标,也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往的言文分离教学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本身的魅力和内涵,从而内化为人生过程中文化积累的一部分 。
樊阳说,很多学生会觉得古诗文枯燥,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古诗文的“翻译”来学习和背诵,这样往往会阻碍了他们对于其中内涵鉴赏的深入研究和探究 。他认为,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多练背诵的“童子功”,在背诵、朗诵之中感受诗词的声色之美;到了高年级,就可以引导理解诗词其中的内涵,再往后就是理解和鉴赏其中的魅力,这样才能热爱古诗文——到了高中阶段,这些经典篇目的背诵,自然就能成为水到渠成,并且由心底喜爱的过程 。
至于学生如何学,李百艳提出3点建议:首先是诵读 。她认为,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一大法宝,因为古人有云“不会作诗也会吟” 。但她同时指出,诵读不应该是枯燥地背诵,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取得当的诵读之法,以声传情,“或高声诵读以畅其气,或低声慢吟以玩其味”,感受古诗文的无穷魅力;其次是鉴赏 。古典诗词的欣赏,如今有很多途径,除了课堂之外,有很多课外书籍,APP、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都可以很便捷地获取资源感受诗词的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会变得更加有兴趣 。“只有真正喜欢了,理解其中内涵,有了情感记忆,才能背得快,忘得慢,为我所用 。”她说,背诵古诗文,最不可取的是死记硬背,背得快,忘得快;其次是理解记忆,背得不快,但是忘得也不快;最佳的是情感记忆,背得快,忘得慢,甚至终生不忘 。学习方法最重要,是将古诗文的“活化使用” 。她说,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学习,是为了让它们“活”过来,把这些好的诗词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思想里,让它们活在现实生活中,为我所用,这才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