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者 | 阿相
来源 | 阿里技术公众号
最近我发现一些同学的分享越来越趋于“念稿”式 。我一边看着分享的同学在上面念稿,另一边看着几十号人在下面看电脑看手机,我心里就特别着急 。恨不得我自己上去讲,也恨不得没收了大家的电脑手机 。但这种粗暴的方法肯定是不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还是大家不善于分享 。
我自认为自己过往的分享都还是中等偏上的,因此总结一下,讲讲如何做场高质量分享,希望能够给未来要做分享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
一为什么要分享
每个人在分享前都应该先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分享?我觉得分享就一个最纯粹的原因,就是“我有一些知识,是别人不知道的,但对他人会有所帮助,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
换言之,分享的本意就是总结并传播知识,分享的核心是利他 。
而现实情况呢?
是不是有些变味呢?其实我也并不否认这些原因,我们如果能分享的好,这些也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就类比我们加入蚂蚁最核心还是想要快速成长,而好绩效是快速成长的结果 。但谁不想要好绩效呢?
但我们不能为了这些结果而忽略了初心 。分享的初心是希望大家相互分享知识,互相成长 。我觉得也只有真的能对别人有帮助的分享才能称之为“高质量分享” 。
所以,如果你在准备分享,请你再质问一下自己,你到底是为什么要分享?只有自己初心摆正了,在做分享的准备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去想:怎么才能把这个分享做好,怎么才能让分享生动有趣,怎么才能让分享干货满满,怎么才能更好传达自己的知识 。否则,你以为自己分享了就是取得结果了,其实你什么也没得到,还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
二什么是好的内容
好,相信看到此处的同学都是愿意利他的同学了 。那新的问题又来了,我需要分享什么呢?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支撑所谓的高质量分享,我理解是如下三种 。
1高度总结的知识
有些知识也不是多难掌握,而是掌握的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到处收集信息 。过程中可能又会衍生出很多问题,需要自己破案一样的去研究 。比如很早时我写的一篇《你的Tree-Shaking并没什么用》[1] 。为了研究 tree-shaking 为什么真实场景下优化有限,研究了 babel、uglyfy、webpack、rollup,甚至去翻一堆 issue,最终花了我数天才窥见原由 。
其他人如果也想了解这里面的原因,也需要花费数天的话,未免太折腾了 。因此我把研究的过程总结成了文章并发表,同时在团队内做了一次分享 。一方面传播了知识,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真的想再仔细研究,至少可以节约一些时间 。
类似的还有一些新技术推出时,业界文档较少,大家学习成本较高,自己系统性学习以后做一些总结并在团队内做系统性的分享 。比如React16刚推出时,我师兄芃程在团队内分享了16的新特性:
文章插图
2可以借鉴的经验
还有一些偏经验性的内容 。可能是非技术性的经验,比如成长经验、人生感悟或个人思考 。最典型如晋升总结、管理经验分享等等 。比如我们部门曾邀请过的一些分享:
我觉得他们的分享都非常的好 。比如兼续提的“微习惯”,依鹭提的“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等等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
也有可能是技术上的经验,比如某类技术产品的建设经验、推导的过程等 。比如2020年前端D2大会上的:
核心就是:把自己的长期经验做一些系统总结,以自己的故事或技术专项作为案例支撑,摆事实讲道理,给其他有相似诉求的人一些“长者”经验 。
3晦涩难懂的技术
还有一些是非常难理解的知识,这种往往是非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或上手成本特别高的技术点、亦或是某些高深的源码解析之类 。如果我们的分享能把这些晦涩难懂的技术讲的非常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与吸收,那也是非常优质的分享 。比如部门邀请过的邦祝老师的《Challenges for On-device System Design and Innovative Algorithms》(连标题都看不懂了) 。还记得当时邦祝老师讲卷积神经网络时,板书做的很好,挺容易让大家理解 。
不过这类分享在蚂蚁我见的比较少,也很少看见讲的非常很好的 。不过网上有一些,比如:李永乐老师的很多科学、数学相关科普视频 。
- 乐买买攻略,分享软文,新人如何打造自己的朋友圈
- 猪蹄如何做汤才能下奶
- 【好文分享】钢琴家们指尖上的狂野,给我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听觉盛宴
- 经典有道理的励志好文精选:真正想做的人,其实什么都不会说
- 如何挑选糯米?吃糯米的食用禁忌
- 豆腐蘑菇汤的做法 这些步骤你懂吗?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请看看这8张漫画,做靠谱家长!
- 十年教学经验老师说:要想学好语文,先做好这些
- 电影院未安装监控设备如何处罚
- 从`价格波动`到`稳定收益`:如何成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