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1924年3月,鲁迅把他的短篇小说《祝福》,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上,后来收入他的小说集《彷徨》,《祝福》是一篇很短,但却让人读完久久无法回神,且忍不住再三复看的一篇小说 。
《祝福》,全文不过九千字,却刻画了一个叫祥林嫂的女人,坎坷的一生 。鲁迅想要表达的核心非常简单,就是透过麻木冷漠的环境和人性描写,唤起人们内心的真诚、善良、理解、包容与爱 。
一个女人,渴望幸福安定,追求平淡而又稳定的生活和家庭,这再合理不过;
而一个女人,对身边的人和事,始终都报以真诚和善良,更是难能可贵 。
她乐观积极,热爱劳动,朴实善良,这些品质放在和平年代是非常珍贵的,但于当时的祥林嫂而言,就显得过于“单纯” 。尽管,她的人生并没有如她想象的那般,甚至是落了个悲苦的结局 。
但直到最后,我们依旧看不到她对这个世界有一丝恨意,一丝抱怨 。
她只是有些迷茫,有些不解,有些好奇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文章插图
过分“单纯”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很会“做活”的人,去鲁四老爷家里做佣人的时候,话少、安分、勤快、耐劳,几个月挣的工钱,全部交给了将她卖到深山里给别人做媳妇的婆婆 。
这样的一个婆婆,不难想象平时是如何待她的,但她还是一点防备也没有,把钱全部交了上去,在她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单纯”,无疑是危险的 。
第二任丈夫和孩子相继离世后,回到鲁镇的她,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和不幸,以至于大家从一开始的同情、怜悯,变成后来的厌恶和讽刺 。
事实上,祥林嫂的这种做法,在任何年代、任何环境,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
毕竟,谁也不乐意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同一套说辞,况且还是一个不幸的故事 。与其说祥林嫂“单纯”,倒也不如说她不懂人情世故 。
再有,鲁四爷在一次祭祀祖先的时候,叱喝祥林嫂“让开”,是在鲁四夫人无数次的“祥林嫂,放着吧,我来”之后才发生的 。不得不说,祥林嫂“单纯”到不懂得察言观色 。
如果祥林嫂的“单纯”仅仅是这样,那么必然不足以使得大家真正了解她,了解她可谓出淤泥而不染的“单纯”,或者说“纯净” 。接下来,我们从故事开篇祥林嫂对“我”的3问展开,深入地去感受祥林嫂的内心世界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文章插图
01、从“话很少”到“唠叨”,祥林嫂只是想有个人说说话《祝福》中的“我”,在故事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完全是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
她问“我”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 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2. 也就有地狱了?
  3. 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当时的祥林嫂,是一个才40岁上下,就头发全白、脸颊削痩、双目无神的乞丐了 。而作为一个乞丐,不关心温饱与银钱,反而问了一个她觉得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这样的3个问题 。
而“我”的落荒而逃,与故事中听倦了“我真傻,真的”这个故事的镇上人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
她反复述说的不幸是会给别人带来压力的,无形中造成“听众”的不安,或者说一种负担,人们不愿同样反复的安慰,而想要摆脱这种复杂的情绪,就只能离她远远的,甚至是嘲笑她 。
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故事听多了,自然也会麻木,何况还是一个“晦气”的故事 。
祥林嫂经历了这么多,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她满腔的委屈和难过无人理解,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说与大家听 。或者,她希望有个人可以安慰她,哪怕是批评她几句,至少,这么多的心事,不至于郁积在心里 。
而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听她说话,之所以想到“魂灵”,又何尝不是她无力改变现状,寻求另一种挣脱当下的方式呢?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文章插图
02、祥林嫂的“赎罪”,无法改变众人对她的看法柳妈让祥林嫂去庙里捐一个门槛:千人踩,万人跨,以此来消除自己的“罪恶” 。
柳妈这么说的原因,一是因为柳妈本身就是信佛的;二是对于祥林嫂的唠叨已经厌烦,撺掇她干其它事的说辞;三是也存在看她笑话的心思 。
而祥林嫂之所以愿意相信,并花费大价钱求人去做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