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二 )


  1. 柳妈告诉她,将来去往“阴司”,会因为两个丈夫的争抢,而被锯成两半;
  2. 消解或降低内心面对当地人愚昧、古板、甚至是有些迷信认知和风俗的无力和恐惧;
  3. 仅仅是为了向众人、向鲁四老爷、四太太等人,表明自己“知错愿改”的态度 。
只是,当她做完这一切后,主家每年祭祀的香烛、摆件、贡品等等,依旧不让她碰 。她不理解,明明已经捐了门槛,已然“赎罪”,为什么太太还是斥喝她“放下”,四老爷也让她“走开” 。
然而祥林嫂却不曾想过,她有什么错呢?她所遭遇的一切,完全不是她本意,被众人“羞辱”,也是被动的,她何须“捐门槛”,又何必“捐门槛” 。她曾单纯地认为,只要自己“赎罪”了,就会得到大家的谅解,被大家接纳,只是偏见就像是横亘在她面前的大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搬动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文章插图
03、在祥林嫂心里,3问的答案并不重要祥林嫂的3个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人死后有无感知;有无去处;有无归属 。3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会不会再遇到曾经的家人 。
祥林嫂在问“我”的时候,并不是求知的,也不是出于好奇,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与这个她觉得有学问,不讨厌她,且依旧愿意正视她的人,说几句话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她并不那么在乎答案,或者说她无所谓答案是什么 。
相比于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她更希望可以在生命结束之后回到丈夫身边,回到她心心念念的孩子身边 。
若“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对她来说就是彻底的解脱,终于不用生活在这个她完全不理解的、显得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了 。
若“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则她受的苦、遭的罪,就证明是真正“偿还”了罪的,因为她捐了门槛,不用担心会被“分作两半”,她又可以看到听话的“阿毛” 。
她并不责怪身边的人和事,“单纯”的她只是庆幸,终于不用再面对,自己无论如何都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了 。从前的她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如今虽然什么也没有,但她的人生终于是属于她自己的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形容什么样的人

文章插图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的作品,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风格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沈从文是从美和善良中体现人性的包容和无私;老舍是用苦难和阴暗来表现环境对人的影响,鼓励人们勇于改变;再比如茅盾、巴金等等 。
鲁迅的作品视角更为宏观,除了表现对外界因素的描写,也从来不会忽略我们本身的问题,从内因和内心甚至更多的视角去剖析人性和命运 。
有人说,抛开环境因素,祥林嫂本身也是一个“拎不清”的人,她活得没有主见、没有自我意识、不懂得自我尊重,不明白何谓沟通的边界 。
如果,我们读书不为了自身可以更好地生活,拥有更强的适应乃至改变时代的能力,仅仅把目光聚焦在苦难带给我们的无力、时代带给我们的伤痛上面,那么只会愈发局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