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新华月报第6期写道:“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 。”
这里的骑楼,其存在形态为“悬挂着”,可初略窥见其建筑特点,即是一种下层中空的外廊式建筑物,因其跨人行道很像骑于之上,因此被称为“骑楼” 。
这种建筑物多出现在广粤、闽南等华南地区,在不同的地方称呼也有所不同,如在粤语中叫“骑楼”或是“露台”、在闽南语中叫“亭仔脚”,而在潮州话中又被称为“五脚砌” 。
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建筑形态大同小异,呈现出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情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骑楼
骑楼成因:中欧碰撞出的“混血儿”骑楼并不如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一般,是中国的本土建筑,事实上,骑楼最初是一个舶来品,属于“欧亚混血儿” 。
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结合中国本土的气候、社会文化等因素,逐渐演变成今天这样一种“商住”两用的特色建筑 。
而骑楼的成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各自对其形成起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外部因素,骑楼可能根本不会出现,没有内部因素,骑楼即使出现在中国也会被其余中式传统建筑挤压生存空间,难以保留下来 。
1、外部因素:英国殖民者廊房传入
骑楼这种建筑形态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作为雅典卫城主体建筑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帕特农神庙采取“多克式”的建筑风格,整体由46根高达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撑起了神庙 。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虽然在外形上与其相似,建造观念却有所不同,最初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南洋建造的“廊房”,用意也不是在于模仿古希腊的建筑风格,而是方便留出空间给外籍商人做生意 。
这种偶然诞生的建筑很快在东南亚国家风靡起来,以致于鸦片战争以后,这股建筑风潮也传入了中国,中国第一批骑楼始建于1878年,位置是在开放程度最高的香港地区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英国廊房
2、内部因素:加入中国传统文化
有了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内地的官员也纷纷引进骑楼,著名的支持者有晚清名臣张之洞,首先提出了在广州建造类似的“铺廊”,以发挥其已得到验证的优势 。
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建筑家首先对其进行改造的是建筑结构 。
华南地区降水丰沛,常常因为城市规划不当而造成城市内涝,因此,中国的骑楼设有“水门” 。水门的功用就是供人们在洪水时出入街市 。
其次,中国工匠还对骑楼的装饰进行了本土化,取代那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图案花纹的是极富中国意味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梅兰竹菊”等 。不仅中和了骑楼的异域感,也寄托了美好的象征意义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阁楼水门
在骑楼的所有装饰中,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当属“花墙头”,有一句话说“花墙头风云变幻,骑廊里光影交错 。”
说的就是花墙头在骑楼中的代表性,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匾额,不仅刻有精美的浮雕,下方还写有极具韵味的对联 。
骑楼的本土化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国民众的生活中来,历史无其他传统建筑悠久但仍作为地方特色保留下来 。
商住两用房,诞生特殊的生活哲学骑楼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给商贩们提供经营空间,因此商业功能作为骑楼最本质的功能一直被保留下来 。除了最基础的商业功能以外,骑楼因其建筑特殊性和楼群性,也衍生出了许多附属功能 。
1、商住模糊的界限
骑楼上楼下廊,刚好具有双重属性,即商用属性和居住属性 。
对于居住在楼上的人来说,骑楼可以帮助他们抵御洪水或者内涝的侵袭,同时由于底层中空,因此通风性较好,满足了炎热潮湿的华南地区的需要,与云南地区的吊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吊脚楼
而对于底层的商贩来说,商业活动的空间更大,他们与住户形成了一种互不干扰又和谐共生的奇妙关系 。
不仅如此,骑楼还为行人或是顾客提供了遮风挡雨的荫蔽,假使是在艳阳高照的炎热夏日,则又变成了一个大型遮阳伞,营造了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 。
2、开放式的人际关系
骑楼的一大建筑特点就是“开放性”,打破了传统观点所倡导的那种“单家独户”,骑楼的底层空间即可以属于楼上住户,又可以属于商贩,还可以属于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