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二 )


三者共享了这一空间,体现出一种极具现代性的,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人际观念,楼上与楼下的界限也因此不再分明 。
他们可以是一个空间的共生者,更可以的亲密无间的朋友,骑楼的存在,为拉近陌生人直接的距离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可能性 。
3、特殊的生活哲学
作家梁凤莲曾经这样描写广州的骑楼:“散淡却又自在机巧,日晒雨淋仍悠然信步,闲适放松却又内藏妙用,你来我往不沾不滞,皆大欢喜能收能放,活脱脱就有了一副活色生香的面孔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骑楼老街
骑楼下的众生,都是闲散而舒适的,不需要担心突如其来的暴雨或是头顶的骄阳,骑楼为众人提供了一种“庇护感”与“安全感” 。
这种安逸与华南人特有的积极进取的“功利主义思想”融合,两种看似矛盾的生活观念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赋予了骑楼一种超脱经济意义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别样的风情 。
“骑楼式”茶楼建筑对茶文化建筑的发展启示1、“骑楼式”茶楼:戒骄戒躁
“骑楼式”的茶建筑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休闲性,二是观赏性 。休闲性来源于骑楼的庇护感给人带来的舒适与安心 。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难陷入浮躁,容易进入与茶文化所契合的心境中去 。进入到茶楼以后,骑楼结构带来的凉爽感则更加明显,更加令茶客的身心愉悦 。
其次还有骑楼的观赏性,不同于传统茶楼单调古朴的外型,骑楼作为中西合璧的产物,外观上既有异域建筑的线条感,又有中国传统的浮雕绘画,给茶客以极高的审美感受,富有吸引力 。
此外,“骑楼式”茶楼建筑的选址也同一般茶楼不同,一般喝茶讲究一个“静”字,而骑楼则反其道而行之,大俗即大雅,取客源于闹市,使品茶之人坐于骑楼上可体会旁观红尘之感 。
总之,骑楼的知名度与本身具有的休闲和观赏属性对吸引茶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骑楼茶馆
2、对茶文化建筑的发展启示
各地的茶楼建筑大多以“茶”为主题,主打以茶吸引来客,但因茶叶文化价值单一,难以就此发掘出更多的文化资源与商业资源,因此借鉴“骑楼式”茶文化建筑是十分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
  • 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古建筑价值
许多古建筑在当代被仔细保护起来,与商用建筑泾渭分明 。这不仅不能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价值,还会就此蜕化成人们记忆中的一个文化符号 。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 。
一方面,茶可以依托古建筑的名气吸引茶客,另一方面,古建筑也因与茶楼合二为一而重新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从死气沉沉的标本变成了“活化石”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古建筑保护
  • 注重茶文化建筑的审美性构造
在消费方式日趋精细化和消费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一个商品的附加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 。如“骑楼式”茶建筑中,人们所获得的美学享受和心境感受就远超一杯茶水的价值 。
为了给茶客营造优美的消费环境,同时提高茶的商品附加价值,茶楼的经营者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茶楼的外观、内饰等,把这些作为吸引顾客群的重要卖点,才符合当今消费升级的趋势 。
  • 寻求与自然契合的茶文化建筑
在古建筑稀少或保护性开发可行度较低的地方,未必不可“另起炉灶”,即效仿华南“骑楼式”茶楼建筑的建筑观念,建造属于当地的“骑楼” 。
当然,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风土人情、社会环境都大相径庭 自然不能够一以贯之 。
比如在北方天气较为寒冷的地方,就可以以“火炕”文化为支点,“茶文化”和核心,建造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建筑 。
骑楼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骑楼老街
总结一首广州童谣这样唱道:“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 。”对于华南许多城市的人民来说,骑楼不仅是一座座冷冰冰的建筑,更是他们在暴雨与烈日下的保护伞 。
虽然这种建筑来自国外,但它早已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土化为了一种杂糅了中西风格的特色建筑 。而人们也在骑楼的影响下与邻居们和睦相处,衍生出一种特别的生活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