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的故事的启示 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汉语里有一个成语叫“管宁割席”,字面上虽然只提及了一个人的名字,但实际上这个故事涉及到的是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管宁,一个是华歆 。
话说管宁和华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既是哥们朋友,又是私塾同学,平时都同玩耍、同劳动、同学习 。有一天两人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常清君猜想可能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劳动课作业吧) 。
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将其看做和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依旧挥动着锄头继续劳动,华歆则把那块金子捡起来看了一下扔掉后再继续劳动 。

管宁割席的故事的启示 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文章插图
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铺在地面的席子上读书学习(汉代的时候,席地而坐比坐凳子更普及),这时刚好有官员乘坐装饰华丽的马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坐在原位继续专心读书 。
而华歆则放下书籍离开座位,跑出门去观看了一会儿后才返回来,于是管宁就生气地用刀子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不少解释和理解存在偏差这个成语故事流传较广,常清君小时候就通过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以及动画片等多次接触过 。
对这个成语,一是解释为“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二是解释为“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有的还进一步解释道:从中可以看出管宁和华歆两人在道德品行上的较大差异 。
今人易中天先生在其《闲话中国人》一书中,曾经提及这则故事,说感觉当时的管宁年龄虽小,脾气却不小 。
管宁割席的故事的启示 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文章插图
对我来讲,小时候关于这个故事的所有印象,就只有“管宁割席”这四个字 。
以及由此演绎出的故事叙述,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管宁是一个颇有定力、不慕虚荣、认真学习、很有主见、专心致志做事的人 。
而华歆则是一个心浮气躁、三心二意、游手好闲、不爱学习、爱慕虚荣的人,两人的修养层次已有天壤之别 。
而且,像管宁这样的人,放到现在就是标准的“三好生”(专心致志的人当然学习好,不慕虚荣的人当然道德好,热爱劳动的人当然身体好)将来必成大业 。
而像华歆那样的人放到现在就是典型的“双差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态度还不端正),今后很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工作都找不到 。
原文描述可有多种理解后来,常清君就读大学中文系,才进一步了解到原来这则故事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而且也看到了整个故事的如下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让我颇为吃惊的有两点,一是整篇原文就只有短短61个字(不含标点),我原来还以为至少是一篇上千字的充满曲折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短篇小说;
二是整篇原文就只是对两位主人公言行的客观叙述,只字未有主观评价 。
【管宁割席的故事的启示 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换句话讲,我原先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或者至少也是夹叙夹议的),结果发现是一篇记叙文;我原先以为是一部宣传片(或者至少也是故事片),结果发现是一部纪录片 。
管宁割席的故事的启示 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文章插图
那么既然作者并未对此表达自己的好恶评论,而是让读者自行判断,那这个故事就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管宁是一个小题大做、木衲呆板、做事武断、主观臆测、爱上纲上线的人;
第二种理解:管宁是一个颇有定力、不慕虚荣、认真学习、很有主见、专心致志做事的人;
第三种理解:华歆是一个善于观察、具有探索精神、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性格活泼可爱、不循规蹈矩的人;
第四种理解:华歆是一个心浮气躁、三心二意、游手好闲、不爱学习、爱慕虚荣的人 。
两人皆是颇有德行之人我又想到那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便去查询管宁和华歆的人生经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管宁和华歆两人皆是颇有才能,颇有德行,也颇有成就之人 。
先说管宁,管宁与华歆、邴原三人在当时被尊称为“一龙” 。汉代末期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避于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