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上庸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的上庸是什么地方( 二 )


于是推测,古人“以北为上”,庸在楚北,因此,竹山、竹溪一带称“上庸”,张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带称为“下庸” 。对应说,即是方位对应说,是以“上北下南”的方位对应推测出来的说法 。
此说,看上去合乎情理,但是很有问题 。首先,张家界市的“大庸”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元朝,而庸亡国是在春秋中期,二者时间上相去近两干年 。历史上是先有上庸之名,近两干年之后才出现“大庸”之名的 。
“上庸”之名,怎么可能是从千年后的张家界的“大庸”或日“下庸”那对应而来的呢?
其次,楚国灭掉好几十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贵族平民同样大批逃亡他处而定居,可是很难见因思念故国而取名为“上某”“下某”的地名,如庸国西北边的邻居麇国 。

战国时期的上庸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的上庸是什么地方

文章插图
其于公元前616年比庸国早五年被楚国灭国,大批贵族平民被迁徙到今湖南岳阳市东(古代称麇城),但是未见有“上麇”“下麇”之名出现 。再次,“以北为上并非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的习俗,而是周人的 。
另外,在今陕西商洛市东部一带,中古时期还有一个上庸县,如依对应说,它在更北,它更该称“上庸”,而竹山一带的“上庸”倒是应该名为“下庸”了,至于张家界的这个所谓的“下庸”,该如何对应称谓?不得而知 。对应说看来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
关于上庸名称由来,我们的认识是,“上”指楚国的西境,“庸”则为庸国 。意为楚国在疆域的西面,侵吞了庸国的大片土地之后,按照“以西为上”之习俗,将这块新得之地命名为“上庸” 。
简言之,上庸即是楚国在境西吞并庸国之后新开拓的疆土 。这种观点可称为“习俗说”或“向位说” 。
“向位说”源自向位礼仪 。向位礼仪是古代接待宾客,按尊卑设置座席与站位的礼仪 。向是指人和物所朝的方向,即向东、向南、向西或是向北;位指人和物所处在的位置 。
楚人的向位观,向位之仪,和周人是不同的 。
楚人向位之仪的核心,就是“尊东尚东” 。这个观念来源于楚人对自然界的原始认知,他们相信自己是东方日神的后裔,火神的嫡嗣 。因而楚人产生了尊日、尚东的观念 。
“以东为尊”的观念体现在向位礼仪上,就是在社交场合中,尊者应该在面向东,身处西边的位置 。单纯从位置而论,即是西位为尊、以西为上 。相应的东位则为卑,那便是以东为下了 。
战国时期的上庸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的上庸是什么地方

文章插图
“以西为上”,属楚国特有的习俗之一 。西汉刘向《新序》卷一记载,楚人接待秦使时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 。”这个“上位东面”,就是坐西面东,这是尊位,是上位 。
从秦使所处的位置论,那就是“以西为上” 。《史记》所载“鸿门宴”的情形,也是如此,当时楚霸王项羽的座位就是“东向”,是坐西朝东的,即座位在西面 。
亚父范增是南向的,要次一等 。刘邦在北向,张良是西向,就在门边上,是最卑的,最下的 。根据这样的安排,项羽显然是以帝王自居的 。
这些记载,反映的正是楚人的“尊东尚东”观,和“以西为上”的向位礼仪之习俗 。
【战国时期的上庸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的上庸是什么地方】周人则是“以北为上”“以东为上”的,比如周代《礼仪》中的宾礼,东西向者,座席神以南为贵,人则以北为贵;站的位置,以北为上 。南北向者,座席神以西为上,人以东为上 。站的位置,则东边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