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文章插图
滨州的色彩让人陶醉、滨州的味道让人回味、滨州的温度让人舒适……
山东古镇之九户镇

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文章插图
地处邹平市西北部,东与孙镇接壤,南与明集镇毗连,西与魏桥镇相连,北与西北隔小清河分别同台子镇、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相望 。镇名以“九户村”而得,实为“九扈”至讹记 。相传九扈为古时主管农事的官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九扈为九农正 。”境内有赫胥氏墓说明在8000年前这里就是重要的农耕文明区域 。
九户镇境内的古王台(亦作故王台)即唐赵台城旧址,也是古邹平县城所在 。相传汉初刘邦在九户镇境内古王台村南与敌展开一场血战 。大将布英不幸战死,刘邦为纪念他,为其修建一座大坟,让其儿子布宁守孝 。布宁身为武将,喜爱武术,便在坟边修建一土台,在上面练武 。久之,附近村民纷纷前来习武,慢慢聚成一个村庄,名“布王台”,后渐渐叫成了“古王台” 。
唐武德二年(619年),邹平县治移于赵台城(今九户镇古王台村) 。明清两代九户均属济南府齐东县 。齐东原治所赵岩口(今台子)光绪二十年被水淹,于光绪十九年(1894年)将县治迁于九户镇 。九户古称九扈,清、民国称九扈镇 。九扈为九户之讹 。民国初期到建国初期,均属于齐东县 。1956年,九户折入邹平县 。1984改为九户乡 。1996年撤乡改镇至今 。
当地流传着“先有甘泉寺,后有河沟庄”之说 。相传宋初曾有僧侣来此传授佛教,修建了一座寺院,正房三间,紧靠两端房屋前各突出小配房一间,东、西、南三面有花园墙包围,南院墙修一大门 。寺院坐北朝南,在寺院南靠路约10余米处,挖掘一口水井,井水甘之如饴,赐名“甘泉”,后在寺院大门上方悬挂匾额一块,题字“甘泉寺”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后,经多年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甘泉寺附近垦荒种地,重建家园 。先后有于、刘、钱、干等姓氏定居下来,渐成村落 。因漯河故道位于村西,所以称名为西沟村 。后元末明初大文学家张养浩四子张山迁居于此 。随着张氏家族的繁衍壮大,今河沟村只剩下张氏居民 。
九户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 。据《齐东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九年冬,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 。本县民业耕织,士尚廉耻,勤俭朴素,饶有古风,以之提倡新生活最为相宜 。”
镇境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缓平坡地居多 。土地以潮土为主,土壤肥沃 。特色农业突出,食用菌、蔬菜、畜牧、西瓜四土产发展良好 。九户镇是著名的“甜椒之乡”,“一代天娇”甜椒驰名 。进入新世纪以来,古老的齐东故里—九户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斐然,相信九户镇的明天会更美好!(孙娟 刘明伟)
九户镇现貌

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文章插图
山东古镇之青阳镇

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文章插图
镇级行政区,区划代码:371681107 。地处邹平市西南部,东以青龙山、会仙山分别与黛溪街道、黄山街道、西董街道为界,南部、西部隔长白山与济南市章丘区界相邻,北邻明集镇 。青阳镇历史悠久,从化庄遗址出土的黑陶发现这一带很早就有人类活动 。五千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属龙山文化的范畴 。
青阳镇古为通登莱青官道重镇,唐代以前属章丘县辖地,醴泉寺唐碑刻有“大唐刘州县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 。金元时期隶属邹平管辖 。《章丘县志》唐宋疆域图中记载“醴泉寺自金割入邹平” 。明初设有兵驿有递铺,邹平分六乡,青阳属醴泉乡 。清代邹平分八乡,青阳属范公乡 。民国初年沿用清末旧制 。1950年后,归醴泉区 。1984年改为青阳乡 。1994年撤乡设镇 。
青阳镇地处半山地、半平原地区,位于鲁北平原和鲁中山区叠交地带、南枕泰沂山区、北濒九曲黄河 。有“醴泉寺、雕窝峪、会仙山”三大风景旅游区,“无核甜柿”“青阳小米”“红芽香椿”等特色农产品美名远扬 。
醴泉寺地处邹平县城西南的长白山腹地 。始建于南北朝,相传为当时一位庄严法师所建,原名叫龙台寺,后因年久失修而废弃 。唐朝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修寺院 。醴泉寺唐碑刻有“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上醴泉寺志公之碑 。”相传寺院落成之日,寺东山坡有一甘泉涌现,唐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之名由此而来 。“醴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是唯一皇帝赐名的泉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曾在醴泉寺苦读,后终成功名 。寺南几千米山里,有范公读书洞遗迹 。元大德年间,曾任工部尚书的青阳人贾驯,回乡重修了醴泉寺,并建立了范公祠,自此寺祠合一,佛、儒相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