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二 )


唐以来,日本、朝鲜等国向中国多次派遣使团、僧人等到醴泉寺考察,醴泉寺曾设有新罗院供来华僧人居住 。1930年,著名学者梁漱溟在此设邹平实验县第二乡学 。1939年日军扫荡长白山,将醴泉寺焚毁,仅存断顶的唐碑和掉脑袋的龟驮碑各一块 。2004年重建醴泉寺风景区 。新建醴泉寺占地50亩,主建筑5400平方米 。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范公祠、新罗院、东西配殿等,为仿宋式建筑群 。更有罕见的唐碑、众多佛教塑像和范仲淹像等,是鲁中一带规模最大的佛教文化游览胜地 。
雕窝峪位于长白山西北部的黉堂山、黄花山、凤凰山之间,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南5华里处,深邃宽阔的山谷长达3华里 。此峪是隋末王薄农民起义爆发地 。隋大业七年(611年)十月,齐郡邹平县人王薄,在长白山雕窝峪领导邹平、章丘一带农民起义 。王薄是个铁匠,会打造刀枪 。他自称“先知先觉”,号“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同统治者反抗到底,得到百姓响应 。不到一年,攻占了许多州县 。隋大业九年(613年),王薄起义军扩大到数万人 。同年二月,与隋将张须陀转战于岱山(泰山)脚下 。后率军北上渡河,与其他义军会合,队伍达10多万人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王薄率部占据邹平、章丘、淄川、长山等10余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薄率部降唐,被封为昌州总管 。
2003年雕窝峪风景区进行了重修 。修建石牌坊1座,宽9米,高8米,牌楼雕刻“雕窝峪” 。恢复了城楼、寨门、义旗台等军事设施 。城门为隋唐建筑,前后两块门匾分别为全国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和李铎所题 。义旗台上镌刻王薄的著名诗歌《无向辽东浪死歌》 。重塑了王薄塑像,像高6米,重30吨,用花岗石雕刻,持刀挥臂,衣巾飘飞 。修复了道教建筑碧霞祠,主殿1座,设东西配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仿唐式建筑,清式彩绘,为景区建筑的亮点 。山门至碧霞祠750米的山路,全用石头铺砌,沿路安装了十二生肖石雕 。雕窝峪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山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旅游 。
会仙山是长白山迤北最高峰,海拔590米,山势挺峻秀拔,形若覆礅 。据传群仙曾会集于此故名会仙山 。峰顶“八仙台”“金母祠”遗址尚存 。北有石船峪,南有盘壑峪,东有滴水崖 。山巅南侧有洞悬于崖中,洞中有玄和佛像,也称“玄和洞”,堪称绝景 。旧志记载,每逢清明节,山间夜晚常有仙灯出现,状如星光烛火,大若盘盂,飘缈空际,时近时远,乍开乍合,如人持烛炬行走,许时方没,故称“会仙神灯” 。山上有日观台,晴朗的早晨,遥望东方日出,能隐约看到东海翻腾的波浪 。峪底和峪北岭上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古建筑,殿宇辉煌,俗称“上场、下场”,此地草木茂密,紫茎芬芳,悬崖峭壁,景致幽僻,名曰:“小桃源” 。旧时每年三月初三,上、下场有庙会活动,盛况颇大,届时搭台唱戏,各地善男信女前来进香赶会,不计其数 。1930年代,乡人曾重修殿宇,1939年遭日军焚毁,庙会遂止 。1993年以来,三月初三日庙会恢复,每年都吸引各地游客达5万余人 。
青阳镇山清水秀,光照充分,盛产小米,历史悠久 。青阳小米粒粒圆润,金黄明亮,营养丰富,食用清香可口,含有人体所需的12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滋补身体和馈赠佳品 。青阳柿子种植区域位于邹平县西南部的长白山脚下 。这里丘陵地形,光照充足,地下水源充沛,山坡土质厚而肥沃,有机质含量为10%以上,速效氮、磷、钾含量中等以上,是柿子的理想产地 。现存近万棵柿树有500年历史,所产柿子肉质细腻,无核多汁,甘甜如蜜,含可溶性固体20%以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用优质柿子制成的“青风泉”牌柿饼,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A、B、C、E等营养物质,是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 。(孙娟 刘明伟)
青阳镇现貌

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文章插图
在知爱建
【青阳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青阳镇的地点与来历】 一起品读滨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