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类阅读是什么

【虚构类阅读是什么】虚构类阅读是指阅读依靠想象创作的图书,故事本身并不存在,虚构类小说是并非实际发生在现实生活与历史中的题材所创作的作品,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
马原的《虚构》是怎样的作品?马原的《虚构》,已经成为中国先锋小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叙事技巧和“元小说”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分析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 。
马原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传统小说的线形叙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在叙事技巧上进行了多种实验,力图打破读者原有的阅读习惯,开拓新的审美格局 。作为一个先锋小说作家,马原关注更多的似乎是小说的形式,主要是小说的叙事 。他的代表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窗口的孤独》、《虚构》等 。

《虚构》讲述了一个正常人在西藏麻风村的经历:“我”因偶然机缘进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碰到和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人与事,最后出了村子 。故事的结尾处,“我”出来后询问一个司机,“今天是几号?”他说是“五月四号青年节”,而据“我”自己的估算,“我”是在五月三号到达麻疯村的,并且已经在里面过了好几天了,然而出来之后,却还是五月四号 。这一结局充分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本质 。然而过于新奇的形式和眩目的技巧,会给一般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使他们对马原的小说望而却步 。让我们来看看马原小说里都出现了哪些新奇的形式和眩目的叙事技巧 。

一、元小说

元小说又称超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 。”它关注小说的虚构本身及其创作过程,往往采用叙事人和想象的读者对话的形式 。作家主动承认小说的虚构性质,但是仍旧在自己的作品里使用这一手法 。

另外作家还主动揭示自己的小说的“编写”手法,例如他的素材或灵感来自何处,他是如何组织安排自己的情节等,同时他还预料到了可能会遭到的批评,为自己进行辩解从而免遭诘问 。“他们讨好读者,把他或她当作于自己水平相当的知识分子,老于世故,不会为作品所迷惑,因为他们会知道小说只是一个言语的结构体,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

元小说的另一特征是叙事性语言和批评性话语交融,叙事人摆脱了叙事文本的束缚,打断叙事的连续性,直接对叙事本身发言,对叙事进行思考和质疑,小说因此得以不断反思和调整自身,仿佛是具有了一种能动的“自我意识”,并且小说的评论部分多数是离题发挥,与故事的情节基本上没有逻辑关联 。

在《虚构》当中,马原为了表现小说的虚构性,一开篇就写道,“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 。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 。全世界的好作家都作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 。”

他接着讲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包括是如何杜撰了《虚构》这篇小说 。这一炫耀性的自白就构成了这部不长的中篇的第一部分,显示了小说的虚构性 。尤其是结尾的那个时间表明一切只是马原的一个想象,真实被他彻底的解构掉了 。因此马原小说里的叙事者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他表现出他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写一部虚构的作品,却又极力要读者相信他所牵涉的各种问题,在叙事当中尽量突出故事的真实性,追求细节,煞有介事的将故事编造的像真的一样,读者往往落入了他的叙事圈套里 。

这种叙事之前的题外话,叙事进程里插入分析评论也是毛姆所惯用的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小说主人公没有直接出场,毛姆花了相当的笔墨来评述有关画家的诸多传记和评论文章,大谈创作心得,评价前辈作家们的创作,他们是大名鼎鼎的布莱克,蒲柏等人,还有济慈和雪莱 。实际上,在毛姆的叙事里,除了故事人物的姓名是编造的以外,其他作为道具出现的人名地名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这些细节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毛姆是在叙述真人真事,他所创造出来的画家形象斯特里克兰德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真实存在 。他还时常就自己的叙事和读者进行探讨,告诉读者他的写作计划,并且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进行评论,比如在第八章,他这样写道,“回过头来读了读我写得斯特里克兰德夫妇的故事,我感到这两个人被我写得太没有血肉了 。要使书中人物真实动人,需要把他们的性格特征写出来,而我却没有赋予他们任何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