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二 )


目标成本法的执行,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产品规划、设计、生产阶段,目标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显 。具体包括下面几步:
第一,产品规划阶段 。由企业产品开发委员会对市场的产品需求状况和消费倾向等问题进行调研 。
第二,产品设计阶段 。在此阶段,目标成本法强调价值工程法的运用 。根据产品规划书,设计出产品原型 。结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标分解到各个产品构件上 。
第三,试生产阶段 。在试生产阶段一旦发现产品成本超过目标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再次改进 。只有在目标成本达到的前提下,才能进入最后的生产 。
最后,生产阶段 。进人生产阶段后,目标成本法转向成本维持,保证正常的生产条件,维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
(二)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
(三)责任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责任中心(如某一部门、单位或个人)在其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耗费 。从实质上来说,责任成本制度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 。具体说,就是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系统,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责任的归属进行成本信息的归集、控制和考核,从而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具体执行人 。责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责任中心 。实行责任成本制度,要求企业根据其组织结构特点按照分工明确、权责分明、业绩易辨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可从不同角度划分,西方责任会计中划分的责任单位主要是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 。我国责任会计理论对责任单位也有不同的划分形式,从责任会计核算与控制内容划分,可将责任单位分为成本费用责任单位、利润责任单位、成本资金责任单位和收入资金占用单位 。
(2)建立内部结算制度 。内部结算是指在企业内部模拟银行结算方式,对各责任单位的经济事项运用货币形式进行交换的管理方式 。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确定合理的内部价格,为各责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据 。建立内部结算制度的关键是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选择内部结算方式 。
(3)编制责任预算 。责任预算是企业总预算在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合理划分而编制的预算 。作为责任会计的重要环节,责任预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业及各责任单位活动的标准,是考评各责任单位业绩的依据,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手段 。
(4)进行责任控制 。责任控制是责任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指标为基础,以责任预算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各责任中心应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责任中心也应加强自我控制 。
(5)建立健全责任成本核算制度 。为了及时报告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企业应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任成本核算制度 。
(6)进行责任考核 。可以根据责任中心的业绩报告,分析与其责任预算的差异,并查明原因,实行奖惩 。通过评价和考核,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缺陷,为下一期预算编制提供参考资料 。责任成本考核应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励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也能通过适当的惩罚约束和控制不当行为,以实现责任中心权责利的统一 。
(四)标准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亦称标准成本系统、标准成本会计,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150] 。标准成本系统最初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其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被西方国家广为采用,目前已成为企业Et常成本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一种控制手段 。
标准成本具有以下特点:以产品成本为对象,融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为一体,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异揭示及时,按管理区域分类计算、分析和控制各种差异,责任分明不强调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反映成本差异旨在改进管理,降低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