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好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 三 )


是否能完备地表现出各种用笔法则,是衡量行笔迟速是否得当的标准 。
对初学《灵飞经》的人来说,特别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宁迟毋速 。
二、切忌以为小楷易写而匆忙落笔 。
三、既要随着熟练程度适当地加快整体书写速度以求神采,又要时刻注意每一字之内、每一行之间的迟速变比,以求生动 。
八、藏锋落笔是否该藏锋?这是已困扰书法界很久的问题了 。
历来众说纷坛,互不用让 。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只要拿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墨迹作依据即可找出答案 。
从晋、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间遗墨来看,几乎没有哪笔点画的起笔不是露锋的,刻工精良的《灵飞经》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
再看最早提出“藏”的东汉蔡邕的《九势》:藏头,因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
这句话并无把点画起笔写成圆头圆脑之意,而是说要中锋行笔 。
认为要把起笔写成不露锋芒的人,一方面是受镌刻不精见已模糊不清的碑刻的影响,另方面是对蔡邕《九势》所谓“欲左先右”的错误理解所致,“欲左先右”是对笔势的要求 。
弄清这个问题对临习《灵飞经》乃至整个书法学习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小揩点画细小,每一笔都应直落而下,所追求的应是下笔方向的千变万化 。
当然《灵飞经》中不乏像“之”字撇画起首处看似不露锋芒的点画,但若联系起来看,它仅是一个转折处,和横画只是形式上的断开,书写时仍是一笔贯串的,其道理恰如第四画捺的起首一样 。
(如图)
九、内擫与外拓内擫与外拓是两种效果相反的用笔方法,常常引发出完全不同的结体特征 。
如欧阳询书法用笔以内擫为主,故神采外曜,精神挺拔;颜真卿书法用笔以外拓为主,故元气内敛 。
一般而言,内擫用笔易得骨,结字体势外射;外拓用笔易得筋,字势内收 。
在书法史上,用笔纯内擫或纯外拓的书家极少,大部分都是二者结合,或以内擫为主,外拓为辅,或反之 。
《灵飞经》用笔亦不外乎此,通览全帖,则内擫居多,如“洁”字右上角横折钩之竖画;外拓辅之,如“通”字‘用’的左右一竖 。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执笔、运笔、用笔三方面内容 。
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
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
次指实,指实则筋骨均平 。
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出了执笔的正确方法及其意义,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笔法,总结出“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其要旨在于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
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它能保证书写者在书写时“管直、心圆”,所谓管直、心圆指的是笔管和笔心在书写过程中能随时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便毛笔在书写中能运任无方,八面出锋,点画既见力度又灵活多变 。
因此,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五字执笔法”,执笔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力度与高度的把握 。
一般而言,执笔太松则不稳,过紧则僵硬,总的原则是执稳而能运用灵活 。
但对于初习小楷者来说,因为点画细腻,难以控制,执笔可紧一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放松些 。
执笔的高低常视书体大小的不同而变,对临习《灵飞经》这样的小揩,执笔以偏低为宜,其目的是为了运用稳健,便于控制 。
运笔法从广义上说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脚及全身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一点在写榜书时体现得最充分 。
写小楷,重点注意运腕,个别小局部用指也无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
腕法有枕肮、提腕、悬腕三种,写小楷用枕腕即可 。
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垫在右手手腕下 。
当然,从高要求而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更生动 。
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 。
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 。
可见,要真正写好小楷,同样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历代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们都提倡写小揩要像写大楷一样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