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充数的成语

在中国成语大全中,以充数结尾的成语有两个,分别如下:
1、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出自于韩非子的《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
例句: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
2、备位充数: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
出自于班固的《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充数,年逾六十矣 。
例句:他在这个问题上备位充数 。
什么充数的成语包含充数的成语 :滥竽充数、备位充数 。
一、【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混饭吃的人,含贬义 。
【结构】:主谓式
【歇后语】: 南郭先生吹竽;红薯粉掺在藕粉里 。
【灯谜】: 南郭先生吹竽
【举例造句】: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
【成语故事】:
【什么充数的成语】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
二、【成语】: 备位充数
【拼音】: bèi wèi chōng shù
【解释】: 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 。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 。”
【近义词】: 滥竽充数、尸位素餐 。
【反义词】:宁缺毋滥、出类拔萃 。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
【结构】:连动式
【举例造句】: 我只不过是备位充数罢了 。
【成语故事】:《汉书·萧望之传》本传叙述萧望之及其三子的事迹 。萧望之,儒生,因劾奏霍氏擅政,为宣帝所信用 。甘露三年(前51),主持石渠阁会议 。任为太子太傅,宣帝临终,又任为前将军、光禄勋,与周勘等受诏辅政,领尚书事 。太子即位为元帝,望之以师傅之重,奏言中书为施政根本,建议选用士人 。以此与用事宦官中书令弘恭等交恶,后一再被弘恭、石显诬谄,元帝又无能袒护之,终于被迫自杀 。
滥竽充数的本意和比喻意是什么?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主要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滥竽充数” 。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等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都能拥有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姓南郭 。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乐队,于是设法求见宣王,向宣王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齐宣王的欢心结果宣王把他也编入吹竽的乐师班里 。[1]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面,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在那里“吹奏” 。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而且几百个人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 。就这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