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 二 )


冠礼仪式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 。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 , 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 , 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 。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 , 选定加冠的来宾 , 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 , 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 , 祭告天地、祖先 。
冠礼进行时 , 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 , 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 , 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 , 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 , 就是军帽 , 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 , 是古代通行的礼帽 , 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 , 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 , 叫“礼宾” 。“礼宾”后 , 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 , 然后由宾取“字” , 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古人认为成年后 , 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 , 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 , 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 , 拜见赞者 , 并入室拜见姑姊 。之后 , 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 , 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 , 带着礼品 , 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 , 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 , 直到清末民初 , 由于西风东渐 , 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
男子年纪别称二十岁称弱冠之年 。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五十岁称知命之年 。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七十岁称古稀之年 。八九十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 。一百岁岁为期颐之年 。
古人称二十岁男子为什么之年?古人称二十岁男子为弱冠之年 。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 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 , 故称“弱冠” 。冠礼由父亲主持 , 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 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 , 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 , 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 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
古时候 , 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 , 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 , 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 , 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 , 谓之“结发” , 然后再戴上帽子 , 在《说文》里:冠 , 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
扩展资料:
古代男子不同年龄的称呼:
1、冠、加冠、弱冠 , 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 , 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
2、而立之年 , 30岁 。《论语》:“三十而立 。”
3、不惑之年 , 40岁 。《论语》:“四十而不惑 。”
4、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 50岁 。例如:“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
5、花甲、平头甲子 , 60岁 。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60组干支 , 从甲子到癸亥 , 六十年周而复始 , 故称花甲子或花甲 。《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 , 循环落落如弄珠 。”
6、耆(qí) , 60岁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 。”《荀子·致士》:“耆艾而信 , 可以为师 。”
7、古稀 , 70岁 。
8、耋(dié) , 70~80岁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 , 加劳 。”
9、耄(mào) , 80~90岁 。《礼典·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
10、期(jī)颐 , 100岁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弱冠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之为什么年1、古人称男子男子20岁称弱冠之年 。
2、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 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 , 故称“弱冠” 。冠礼由父亲主持 , 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 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 , 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 , 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 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