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的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 。”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典故: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



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以下是我整理的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1
【成语】:
瓜田李下
【拼音】:
[guā tián lǐ xià]
【解释】:
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 。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
【出处】:
三国·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举例造句】:
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
【成语典故】: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临漳)人 。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 。据说,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空出,很有声望…… 。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
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 。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 。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 。
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 。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 。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 。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 。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 。你的心意我领了 。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 。”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 。
【瓜田李下的故事】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2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 。”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
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3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尚书郎袁聿修就是一位受人爱戴的.清官,百姓曾为他立碑颂扬他品德高尚,称他为“清郎” 。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察地方官吏,经过克州时,与在那里做刺史的朋友邢邵相聚,畅叙友情 。分别后,邢邵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子做纪念 。袁聿修没有收,并写了一封信解释原因 。“这次我到你这儿是办公事,瓜田李下,容易让人起疑心,越是这样的时候,越应遵从古训小心为妙 。防止别人说闲话,就像防止河流决口一样不能马虎 。愿你能理解我,你的心意我领了,东西退回,以免为别人留下话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