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二 )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 。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 。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 。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 。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 。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称汉族为“客家” 。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断定 。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 。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
查看全部2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1、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3、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土家族的节庆: 1、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 。土家族过年时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久,内容丰富多彩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作准备 。过年之前置办年货、杀年猪、打粑粑、做团馓、杀年猪、推豆腐等 。2、牛王节,即农历四月八是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对牛的崇敬和感谢 。这一天人们盛装来到牛王庙,供酒、肉、米把,并焚香祭祀牛王,同时放鞭炮、吹唢呐、跳摆手舞 。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 。3、大部分土家族称六月六为“晒龙袍”,相传这一天是土司王覃垕遇难之日,因此家家户户都要把新衣服、好衣服拿出来晒,以纪念土王,保子孙后代昌盛兴旺 。有的地方则以六月六为“吃新节”,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杀牛敬神,还有一些地方在这天会杀两头猪,到神坛敬彭公爵主 。4、七月半即中元节,也称鬼节、亡人节,主要是祭祖 。土家族人过七月半,和客家人不同,不是过七月十五,而是过七月十四,也有的姓氏或者地区过七月十三、十五均可 。七月半是土家族较大的节日之一,这天在土家族地区路边随处可见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