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直观原则》读后感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 。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 。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 。”“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 。”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 。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 。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 。这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 。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 。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20 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
你是怎样理解教育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根据其基本含义可以发现,直观性原则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感官”、“感知”、“感性认识”,这些归根结底都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 。这也间接证明了直观性原则的依据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过程规律 。
在直观性原则贯彻过程中,可以分为三大类别:(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实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2)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视频的观察和演示(3)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历史课上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形象描述、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领会 。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直观性教学的优势,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工具的选择也是如此 。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恰当的选择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实物直观和模象直挂更为鲜明、完整,但是教学中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教师应利用语言提示,指导学生进行具体观察 。第三,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相比较而言,言语直观不受事件、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成为经常、广泛使用的一种直观手段 。此外,语言能发挥优势,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实例去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