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这首诗的翻译( 二 )


出塞古诗原文及翻译《出塞》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二、翻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
三、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
【出塞这首诗的翻译】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
《出塞》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翻译出来?《出塞》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
扩展资料: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