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李凭箜篌引》表达了作者对乐工李凭所弹奏得箜篌技艺之高的敬佩之情,也表达出对该首曲子如痴如醉的喜爱之情 。在《李凭箜篌引》一诗当中,诗人大量运用神话故事与传说,将无形的乐声变为有形的视觉,融物象与情感为一体,意蕴十足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
全诗原文如下: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李凭箜篌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解释:深秋夜里弹奏起用吴丝蜀桐制作成的箜篌,空中流动的云朵似乎都凝滞起来 。江娥啼竹素女忧愁,只因为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着箜篌 。仿佛昆山玉碎,凤凰啼叫一般清脆的乐声,使得芙蓉泣露,香兰欢笑起来 。融合着长安城门前清冷的月光,二十三根弦丝的波动都打动了天帝 。乐声直冲女娲补天之处,补天的彩石都要被击破一般,秋雨也被逗弄了下来 。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教授神妪弹奏,鱼儿纷纷跳出水面,瘦蛟也舞动了起来 。月宫中的吴刚在乐声的吸引下倚在桂树下也不曾眠去,斜飞的寒露也打湿了真正听曲的月兔 。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诗人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将自己听曲时的抽象感受转化成具体的物象,而让读者可感其声,知其意境,让诗歌的艺术联想能动性高之又高,也凸显出诗人自己对于乐曲的非凡理解 。


李凭箜篌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