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来历故事

因为王羲之出身望族,并且从小就有美名,所以朝廷几次召他做官 。他一开始坚决不肯,后来经不住软磨硬泡,只好答应做了个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会稽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去处 。王羲之到了会稽,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土,经常邀集一帮文人雅士吟诗做赋 。会稽西南风景秀丽的兰亭成了他们集会的最佳场所,有人把它比作当年石崇的金谷园 。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集了41位好友,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 。原来,按照古时候的风俗,每年春秋两季,人们要到水边嬉游,从而消灾解厄,这种活动就叫做“修禊(xì)” 。王羲之等人兴致勃勃地在水边饮酒赋诗,还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 。侍从们把盛了酒的羽觞放在曲曲弯弯的溪流中,大家都坐在溪流边排列摆放的小杌凳上 。羽觞顺水而漂,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尽羽觞中的酒,并且即兴赋上一首诗 。谁要是做不出诗,就要罚酒 。
这次集会,大家一共写了37首诗 。有人提议把这些诗汇编成集子,就叫《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为这部诗集作序 。王羲之兴致很高,欣然同意 。只见他略作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这就是流芳千古的《兰亭集序》 。这篇《兰亭集序》不但文笔优美,情辞并茂,而且用笔如行云流水,是绝妙的书法精品 。原序三百多个字,各具风姿,相同的字写法都不同 。尤其是20个“之”字,变化多端,写法各异,令人拍案叫绝 。
王羲之非常喜欢自己的这幅作品,他死后,王家也一直把《兰亭》加以珍藏,一直传到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智永和尚手里 。智永和尚临死前,又把《兰亭》交给徒弟辩才和尚收藏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派人从和尚手里骗走了《兰亭集序》,这一书法圣品从此淹没深宫大院,不知所终 。
兰亭序的由来有哪些?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 。”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 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董 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