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绥之以德

意思是:强者以恩德来安抚,弱者以仁爱来体恤(抚慰)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出自于南北朝刘义庆的《陈元方候袁公》 。作者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 。
《陈元方候袁公》原文是: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陈元方候袁公》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他 。
全文: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出处:《世说新语》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
强者绥之以德 弱者抚之以仁的意思意思是: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该句出自《世说新语:政事第三》,原文节选如下: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问候袁公 。袁公问他:“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老父在太丘时.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久了,就更加受到敬重 。”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涉及政治主张问题 。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 。第18 则把这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待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 。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的意思“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的意思是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
出自:南朝宋·陈与义《世说新语·陈元方候袁公》 。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