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炼字艺术例说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
又称“炼词”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 。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
故事1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 。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 。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 。“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 。”李相一听,说:“不对 。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 。”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 。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 。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
故事2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 。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 。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 。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 。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 。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 。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
故事3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 。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 。”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 。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 。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以上二例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
故事4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 。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 。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