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和望洞庭是词牌名吗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综上所述,前者属于词牌名,后者是诗 。
望洞庭和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哪首诗是词为什么只有《忆江南》是宋词,因为《忆江南》是一个词牌名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等
《望洞庭》是刘禹锡的诗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诗
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忆江南和望洞庭是词牌名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独坐敬亭山
作者: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忆江南是词牌名吗?词牌名具体指什么?1、“忆江南”是词牌名 。2、词牌名指某一种词的格式(词牌)的名称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词的格式为什么叫词牌?最早的词,是音乐的唱词,类似于现代歌词 。唐宋以前,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形式固定的音乐曲调,大多收集在乐府中,唐代的太常寺设有掌教习音乐的“教坊”,也收集了很多乐曲,称为教坊曲,此外,随着唐代的兴盛,西域有很多音乐小调传入中原,称为“胡乐”,本地化为“曲子” 。这些音乐,既有演奏,也有演唱 。表演时有类似现代的“节目单”,古人是将节目单写在一个个小木牌上,放在托盘中供听众点选,因此叫做“曲牌”,牌子上的音乐名称就是“曲牌名”了 。宋代以后,曲子的唱词独立于曲子,不一定通过演唱给人“听”,也可以写出来给人“看”的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词” 。但词毕竟是在唱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离不开原有曲子,因此,词仍然根据原有曲子的名称和格式来写,只不过词的格式是从原有曲子的节拍、字数、句数、音韵的抑扬顿挫中抽象出来的,不再需要音乐 。这样,曲牌就叫“词牌”了 。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的诗句解释一、独坐敬亭山的诗句解释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二、望洞庭的诗句解释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
三、忆江南的诗句解释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四、独坐敬亭山原文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五、望洞庭原文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六、忆江南原文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扩展资料独坐敬亭山赏析
此诗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
这两句的意象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 。
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