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被称作什么

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 。
15岁在古代称为什么?15岁在古代称志学之年,女子称及笄之年 。
及笄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代称:
1、襁褓:不满周岁 。
2、孩提:二三岁 。
3、始龀(chen)七八岁 。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
7、束发:男子十六岁 。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
9、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百度百科-志学之年
女子满15岁称为什么读作jī,声母为j,韵母为i,声调为一声 。
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
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
相关组词
1、及笄[jí jī]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
2、笈笄[jí jī]
古代指女孩子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 。
3、逾笄[yú jī]
谓女子年龄超过十五岁 。清 王韬《淞滨琐话·记双烈》:“女父遴选殊苛,低昂不能就 。女年亦逾笄矣,或讽女父稍贬焉 。”清 张伯行《饬禁婚嫁丧葬华奢示》:“女至逾笄,不得出阁,内有怨女,外有旷夫,嫁妆之害大矣 。”
4、折笄之杖[zhé jī zhī zhàng]
笄:簪子 。折断簪子的棍棒 。比喻对晚辈进行严厉的教训 。
5、纚笄[lí jī]
谓束发加簪 。
6、始笄[shǐ jī]
《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进入婚龄 。
7、荆笄[jīng jī]
用荆枝制成的发簪 。借指贫妇 。
8、笄岁[jī suì]
女子十五岁 。谓及笄之年 。宋 柳永《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
儿童十五岁的代称是什么?有三种说法:总角,豆蔻,束发 。
具体如下: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2、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 。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3、束发:少年十五岁 。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儿童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 。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2.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
亦作“孩抱” 。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 。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
6.幼学:十岁 。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
【15岁被称作什么】参考资料:总角_百度百科,豆蔻_百度百科,束发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