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文学中象征意义( 二 )


鲁迅一文《风筝》象征的意义是什么在《野草》包括题辞在内的24篇散文诗中 , 《风筝》并不突出 , 文本本身难度也不大 , 因为具有明显的故事之核并易于做出刻板教条的思想引申 , 此文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 供初中生们学习、品味 。重温《风筝》 , 感觉已经大异当初 。一篇具有多层意义世界的隐晦之文 , 赫然闪亮在我的眼前 。
首先 , 《风筝》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 如果它出现在《朝花夕拾》里面 , 它应该就是 。从字面上看 , 鲁迅回忆了少年时候发生在他和他的小弟弟之间的一件事 , 他以准家长的身份 , 粗暴的干涉了小弟弟的生活 , 残忍的毁掉了了小弟弟的热爱和梦想 , 伤害了小弟弟那颗在兄长面前“瑟缩”不止的心灵 。而这件事 , 多年以后 , 小弟弟已经遗忘 , 但是作者鲁迅 , 也就是文中的“我” , 却陷入了永不能挥去的漫长悔意的缠绕中 , 受着心灵的永恒的折磨 。一件有意味的童年故事 , 是鲁迅散文诗《风筝》意义之屋的外观 。
其次 , 关于《风筝》 , 可以做出一个一般性的 , 工匠似的 , 教条的 , 中学老师似的引申 , 那就是:本文是一篇批判封建家长制度的妙文 , 鲁迅把笔锋深深刺入了包括家族宗法制度等的封建礼教的深处 , 这是一篇反封建的不露声色的檄文 , 当然 , 他也批判了旧体制 , 旧教育对孩子的某种不公、戕害和摧残 , 是狂人枭鸣般的“救救孩子”的回声之文;它呼唤科学、民主 , 为我们的臭大酱文化引入明媚的现代之光 。当然 , 这种读解符合鲁迅研究一贯的正谕语境 , 四平八稳 , 有纲有线 , 可以变成考试卷子上完美的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等等 。这是《风筝》意义之屋的内室 。
如果只走进上述的内室 , 也算进入了鲁迅的这篇文章 , 但是 , 并没有走进鲁迅的内心 , 因为《风筝》意义之屋中 , 还有一间隐藏着的暗室 , 经由他才能走进鲁迅晦暗的内心 , 聆听到他灵魂所叹息出的深沉的伤感 。这间暗藏在《风筝》中的暗室 , 才是这篇文章的意义之核 。
关于鲁迅对兄弟的严厉 , 周作人后来回忆道:“大概我那时候很是懒惰 , 住在伍舍里与鲁迅两个人 , 白天逼在一间六席的房子里 , 气闷得很 , 不想做工作 , 因此与鲁迅起过冲突 , 他老催促我译书 , 我却只是沉默的消极对付 , 有一天他忽然愤激起来 , 挥起他的老拳 , 在我头上打上几下 , 便由许季弗赶来劝开了 。他在《野草》中说曾把小兄弟的风筝 , 那却是没有的事;这里所说乃是事实 , 完全没有经过诗化 。”这里面提到 , 鲁迅对周作人要求很严格 , 逼他努力做事 , 但是周作人也指出 , 鲁迅《风筝》一文其实是虚构的 。 , 许多年以后 , 1925年1月24日 , 鲁迅为什么要精心虚构一个兄长和弟弟之间的“风筝故事”呢?为什么他要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把自己推到忏悔室台上去 , 去承受良心的鞭打?他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自己的过错 , 自己所遭受的持续的惩罚 , 强调自己无法解脱的内心折磨呢?他为什么希望小弟弟原谅他 , 为什么希望小弟弟忘记呢?他为什么反复强调他内心的“沉重”呢?而“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告诉我们 , 鲁迅已经不可能从这种惩罚和自我折磨中解脱了 , 这种惩罚已经永远画不上句号了 。这又是为什么?难道少年时候的一件生活琐事会有如此大的魔力 , 而且这件琐事还有可能是子虚乌有的 , 是虚构的?这都是为什么呢?
在《风筝》中 , 鲁迅饱含深情的笔尖 , 抚摸般的掠过记忆中的故乡 , 他以此来暗示他是多么怀念以前的生活 , 而以前 , 他和二弟作人也是友爱有加、相濡以沫的啊 。而现在他却处身寒冬 , 承受“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作者明显是在说他现在心情不好、很不好 , 充满了某种挥之不去的“悲哀” 。这种“悲哀” , 和与二弟交恶一点也没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