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哪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这部古代典籍当中的“魏志·王肃传”,《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书上的内容重复读上几百遍,自然就能够领会其中的道理,《三国志》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 。
《三国志》这部史学著作主要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内容,它以纪传体国别史的形式进行展现的,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曹魏”历史、“蜀汉”历史,以及“东吴”历史这三个部分 。《三国志》全书总共六十五卷,陈寿耗费了十年时间才将其编撰完成 。
陈寿,字承祚,属于现如今的四川南充人 。年少时期的陈寿便十分好学,通读《史记》、《汉书》 。在蜀地入仕之后,曾先后做过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位,期间以为不愿依附权贵,变遭受排挤,屡次被贬 。晋灭吴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被瓦解,陈寿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了《三国志》的编撰工作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哪里?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哪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
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三国魏郎中鱼豢著):“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哪里《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这两句话出自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原文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是书要多读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只有做到精读方可领会不通之处 。
意思:
读书百遍也有人把它叫做书读百遍,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要深入了解书中的知识,最好反复去阅读文章,这样每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不等他人讲解就能自己读出书中的含义,文章的意思会自然出现,是很奇妙的 。
这种观点或许对一部分人适用,但是对于那些迂腐不堪、只知道一味死读书的人,无论书读了多少遍还是没用的 。读书就要学会善于独立思考,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
读书百遍只是一个概指,书是常读常新的,每读一遍都要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不要懵懵懂懂地读,然后不求甚解,读书是要较真的,不要害怕咬文嚼字,把每一个观点剖析开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出处陈寿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强调要多读书才能有所得 。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