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分析及5个增长模型解析 用户增长模型有哪些( 二 )


数据,是增长营销最重要的元素 。
不同于传统广告,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产生了数据,我们才有判断的标准,才能够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才能不断改善进步 。
到这边,用户增长方法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阶段就完成了 。
我们将使用者的生命周期切成了不同阶段,而且也有适当的指标监测每个阶段的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更快知道我们做的事情,对公司未来的营收有什么影响 。
我可以针对网站落地页做一个文案调整,看看注册转换率会不会增加 。针对注册后的短信推送设计定制化内容,看用户留存率有没有提高 。因为我们只看这个阶段,所以我们可以更快知道结果 。
第二阶段:留存为王
这样的框架用了几年后,大家发现两点问题:

  • 每个指标都看,那就跟没看一样,没办法将资源做最有效的分配
  • 用户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显然比其他阶段更重要
于是有人开始提出其他概念,例如北极星指标,意思就是你只需要关注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可以了 。
哪一个指标呢?每家公司不一样,这个需要你自己决定,反正不要说每个指标都很重要就对了 。
差不多在2015年,硅谷知名创投Andrew Chen 已从数据中点出留存的重要性,于是大家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留存率为王(Retention is king)
有关注硅谷增长黑客的同学,会发现从这一年开始,大家几乎不再谈论框架,尤其最顶尖的那一群人,每个人都在讲留存率 。(国内大概是2017年才兴起了上一个阶段的AARRR模型,但很快在18年下半年大家谈留存了 。)
到这边,用户增长的第二阶段就结束了 。
那它跟第一阶段差在哪里呢??
答案就是:精准
第一阶段做到的是切分用户的生命周期、监测每个周期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然后不断做实验优化 。借由这样的方法,提前知道这些改变对产品的影响怎么样 。
但一间公司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营收的成长,于是在第二阶段,他们发现了留存率是对营收影响最大的关键阶段 。
所以第二阶段不只是要提前知道,还要能够对症下药,针对最关键的环节优化 。
延伸阅读
关注留存的RARRA模型
RARRA是由Thomas Petit和Gabor Papp在2017年提出的概念 。Gabor Papp在提出RARRA的同时,也对当下的「成熟移动互联网」背景做了下面的归结:「移动app市场趋于饱和,红利时代结束,获客也不如以往容易、便宜 。」亦即,移动互联网已经从一个「增量」的时代来到一个「存量」的时代了,因此在获得流量后的「用户留存」显得更加重要 。这个概念在国内红利了一段时间,上面也提到在18年下半年被提出 。
与AARRR框架不同的地方
RARRA的步骤组成与AARRR相同,主要的差异在不同的优先级考量而重新排序各步骤,强调R(Retention)留存的重要性 。RARRA的框架逻辑来源于:为了达到留存(R,Retention),需努力让用户体会产品/服务的核心价值(A,激活Activation);这样同时也能达到让用户自主分享(Referral),邀请身边好友一起使用该服务/产品;最后就能顺其自然地获利(R,Revenue)并且获取到新的用户(A,拉新Acquisition)!
为什么在「成熟移动互联网」时代,留存变得更加重要?
当获取流量变昂贵,又不能有效地把流量转成产品的用户群,便让企业负担且浪费了「看似拥有的流量」的高额成本 。2017–2018年国内讲「增长黑客」,到了2019年开始强调「私域流量」,这个词的出现与行业内开始重视留存为正相关,「私域流量」便是著重在将「公域流量」进行留存成为自己用户群 。因此,此框架的核心精神是因应「存量时代」的来临,把留存作为最高优先级目标,调整框架步骤顺序为RARRA,就是强调产品对用户的价值能自然带来更多用户的增长动能 。
「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呢?
公域流量就是指不属于你的流量,像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其他平台上的流量 。你日常需要获取「公域流量」需要透过付费广告投放、商务合作等方式获取 。而在你获取之后,倚靠策略与手段将用户留在你的平台上,未来你再次触达或是用户主动自行返回都不需再额外付费,那这样的流量才是你真真实实所拥有的,这就是所谓的「私域流量」 。
若是不将流量留存成为你的用户群,那你每天都需要对公域流量进行付费,对用户进行「租用」;当用户沉淀成自己的用户群时,你才能说这些流量是你所拥有的 。当然,拥有后不代表就永远拥有,还是需要倚靠策略与手段去进行促活与维护,否则留存后的用户还是有可能流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