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指的是孔子 。“韦编”指的是竹简,因为古时候的文字是刻在竹片上的,为了防止文字顺序错乱,古人会用麻绳将竹片编连起来 。“韦编三绝”一词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指的是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连竹简的绳子多次脱断的故事 。
《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
【韦编三绝指的是谁】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简短介绍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 。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多用于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韦编三绝一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在攻读《易经》勤奋到三次让编联竹简的皮绳脱落的故事,后多用来比喻一个人勤奋到了一定的程度 。
韦编三绝说的是
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字面意义为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引申意义为读书勤奋刻苦,现一般取其引申意义,比喻一个人读书勤奋到了一种程度,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近义词还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等,反义词有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等 。
韦编三绝一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在攻读《易经》勤奋到三次让编联竹简的皮绳脱落的故事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致力于攻读《易经》,将编联《易经》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许多次,直到基本了解易经的内容、精神、实质与要点 。
韦编三绝讲述的主人公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名求、字仲尼,别名孔子、尼父、孔夫子等,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被誉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 。
韦编三绝指的是谁?相传孔子读《周易》时“韦编三绝” 。
“韦”即是熟牛皮,“韦编”就是指用熟牛皮绳子把竹简编排在一起的《周易》;“三”是虚数,指代多次;绝,《说文》:断丝也 。
“韦编三绝”有两种说法:
一是指孔子读《易》非常用功刻苦,时不时就拿出来研习,所谓: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辞 。(《系辞上传》)以至于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好几次 。
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研习《周易》并作注,在此过程中对他的那套《周易》重新整理(春秋时期的书籍成书以及流传非常困难,靠人力代代抄录,在此过程中出现错漏在所难免),多次拆开牛皮绳子对《周易》的文字进行重新编排 。
【历史故事】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 。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
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 。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 。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 。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 。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
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 。《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 。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 。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 。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 。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
- 电子锁有哪些品牌
- 刺猬怎么叫
- 买房签约流程是什么
- 夏朝上面是什么朝代
- 擦眼镜用布还是纸巾好呢
- 陕西省是什么西周文化发源地
- 工业生产的革命是由什么引起的
- app运营指标是什么APP运营的考核指标有哪些
- 什么是商业数据分析商业数据分析的四个层次
- 螃蟹用冷水还是热水 螃蟹要蒸多久才能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