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怎样才能整齐( 二 )


1、教师范读 。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 。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
3、品读与评读结合 。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 。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
4、注重教师的评价 。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 。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图片,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
朗诵的技巧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 。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 。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 。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 。
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
4、注意停顿
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
朗读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 。点号表示的停顿,可以分为四级,见下表: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
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 。
扩展资料:
1、范读法
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 。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 。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 。
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 。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 。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 。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
2、轮读法
每个人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 。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
接读法
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 。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人 接着读下去 。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人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