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始终说的是什么 五德始终说是谁提出来的( 二 )


【五德始终说的是什么 五德始终说是谁提出来的】历史上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国” , 是在汉武帝以后才形成的 。汉代在这个背景之下还有很复杂的面相 。《祥瑞》中引用陈侃理的说法 , 认为汉代文化危机先于社会危机来临 , 神学权威率先衰落 , 这种看法是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传统理解不相同的 。西汉朝堂之上“五德终始说”这种带有一定非理性色彩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 , 这也是后世很少见的现象 。
周制与秦制之争
西汉政治脉络的一条主线
在《祥瑞》的写作过程中 ,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阙海时常与作者张向荣进行学术探讨 。阙海在活动上指出 , 从汉代历史发展脉络来看 , 王莽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之前 , 汉朝一直处在后战国时代 , 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从战国思想当中解放出来 。
从汉武帝开始 , 汉朝统治者才有意识地构建大一统王朝 , 而这种改革以“公羊学”(以《公羊传》来阐释《春秋》之学)的“回归古制”作为指导思想 。所谓“古制” , 即《春秋》所描写的周制的格局和价值观 。这种改革思想让汉朝不断地向周制靠近 , 使得汉代国家政制形成了二元结构 。
在政治运作层面 , 汉代沿袭了秦代的律令制 , 在政治文化层面 , 汉代在不断接近周制“致太平”的理想 。汉武帝改革之时 , 汉代还是“王(周制)霸(秦制)兼用” , 到汉元帝(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之时已经开始纯用儒术 , 把儒学的认识贯彻到政治运作当中 。这种走向最后势必会出现一位人物 , 他会纯粹地按照周制来对国家制度进行安排 。这个人是汉代的“周公” , 他就是王莽 。

五德始终说的是什么 五德始终说是谁提出来的

文章插图
《三才图会》中的汉武帝、汉宣帝画像 。《汉书·元帝纪》记载 , 汉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柔仁好儒” , 汉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 用周政乎!”“霸道”源自法家 , 以严峻的刑法治国;“王道”源自儒家 , 以德治、仁义治国 。
周制与秦制的“王霸之争”是西汉政治脉络的一条主线 , 许纪霖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祥瑞》着力描写的董仲舒、公孙弘和主父偃三个人物恰好反映了这场政治角力中的不同面向 。董仲舒精通儒学而不懂帝王之术 , 纵横家主父偃恰好相反 , 善于权谋却没有理论支撑 。
许纪霖称 , 这三个人物中他最欣赏公孙弘 。公孙弘既有“儒”的一面 , 也有“法”的一面 , 他懂得如何真正治国理政 , 把汉武帝的“外儒内法”落实为一套具体的制度化架构 , 就像张向荣在《祥瑞》中评价道 , 公孙弘穷其后半生为后世儒生铺就了一条通达的仕途之道 。
五德始终说的是什么 五德始终说是谁提出来的

文章插图
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 汉武帝策问朝堂与各地举荐的贤良之士 , 公孙弘、董仲舒等人前来应试 。
中国的文官制度始自西汉 , 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 , 中国最早出现了文官制度 , 这与公孙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外戚和宦官专政 , 以文官为核心的官僚制度是相对理性化的 , 起到了缓冲剂的作用 。文官任职之前经历过儒家五经的洗礼 , 除了官僚系统的制度约束以外 , 他们的行为处事还受到了内心道德信念的制约 。
这套文官制度在汉代延续了下来 , 一直到王莽时期 。王莽掌权之时 , 文官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许纪霖援引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讲到 , 韦伯提出一个政治家不仅要有信念伦理 , 还要有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只对政治家的动机负责 , 只要我的动机是善的 , 我代表了天命顺应了民意 。责任伦理则要求政治家对行为的结果负责 , 要通过行为的结果来检验坚持的信念是否正确 。“用今天的话说 , 政治家要接地气 , 要有人情味 。”从董仲舒到公孙弘 , 儒家信念最后落实为一套文官体系 , 就是在制度上试图实现一种微妙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