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世界尽头》读书笔记( 六 )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 !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
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
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
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
其实,"围城"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鸿渐(即作者本人)身陷"围城"的情况.杨绛在写"钱钟书与《围城》"时,曾提到了"方鸿渐结婚后处境如身陷围城".
的确,方鸿渐在订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孙柔嘉的关系还算比较好(不能说是十分亲密——也许柔嘉说的没错,鸿渐根本就没真正爱过她).但婚后二人动不动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开始吃了她以前说过不会吃的"陈醋"(即苏文纨与唐晓芙).而且,用人李妈,柔嘉的Auntie,鸿渐家的两个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乱,帮他们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争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们虽不可能永远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敛,使身陷得状况好转一些.
但我认为,主人公身陷围城的状态并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众人初到三闾大学时,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欺骗",也许这个骗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设下的,但这也是身不由己.但,鸿渐认为,这是.而且,孙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负.
于是,我运用我超常的联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学时,我因学习成绩颇受大家的好评.但,升入初中后,这一切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学位"罢了.
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
我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个"孙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坏,我们都要接受"她".千万不要与"她"合不来,过不去,否则,下场是会很惨的.
另外,我身边还有一点像小说里面的,就是绯闻闹得很厉害.这一点是我要"批斗"的.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 , 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 , 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 , 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 , 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 , 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 , 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
首先 ,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 , 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 , 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 , 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 , 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 , 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 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 , 可离非道也 。” 那末 , 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 , 实应站在高处 , 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 , 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 , 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 , 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 , 任螃蟹用力再猛 , 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 , 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 , 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 , 而绰绰有余 。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 , 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 , 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 , 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 , 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 , 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 , 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
另有一点 , 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 , 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 , 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 , 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 , 立场坚定 , 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 , 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 , 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 , 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 , 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 , 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 , 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 , 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 , 倘学得孟子一二 , 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