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 。觉则自入于逆、億① 。夫逆诈,即诈也 。億不信,即非信也 。为人欺,又非觉也 。不逆不億,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 。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
不逆不億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億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 。又有不逆、不億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 。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 。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 。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不逆、不億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 。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 。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 。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② “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③”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 。虽不億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 。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 。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 。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 。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 。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 。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 。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 。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 。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④”者也 。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 。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 。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
词语解释:
①逆、億:语出《论语.宪问》,原文“子曰:‘不逆诈,不億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预先怀疑 。“億”,随意猜测 。
②“不虑”四句: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易.系辞下》中有“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
【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 知无不言是什么意思】③“先天”四句:语出《易.乾.文言》 。
④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语出《中庸》,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译文:
来信又写道:“人情机诈无穷,如果用诚信来对待,往往受到它的欺骗 。要想警觉人情的机诈,自己就会坠入‘逆诈’和‘臆不信’ 。逆诈就是诈,臆不信就是不守信 。被别人欺
骗了,又不能觉察到 。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无故臆想别人不诚信,而又常常能预先觉知一切的,唯有晶莹剔透的良知才做得到 。但是,良知的先觉和“逆诈”、“臆不信”之间的差别十分细微,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多有发生 。”
“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是孔子针对他那个时代这样的情况而说的:当时,许多人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去臆不信,从而使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同时也有人虽不逆不臆,但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往往又受人欺骗,因此孔子才说了这番话 。孔子的本意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而一味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 。存心去留意别人,正是后世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 。只要存有这个念头,就不能进入尧舜之道 。不逆诈、不臆不信,却被人欺骗,尚且还不失为善 。但是不如那些能致其良知的,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贤明 。你认为只有良知晶莹剔透的人才能这样,可知你已领悟了孔子的宗旨了 。但是,这只是凭你的聪明颖悟领略到的,恐怕还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中去 。良知在人的心中,万古横亘,充盈宇宙,无不相同 。此正是古人所说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你所说的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情况,虽能不欺诈人,却不能没有自欺 。虽然不臆不信,但是却不能做到自信;他们或许常常希望能够先觉,却还常常不能做到自觉;常常有寻求先觉之心,这样却已陷入了逆诈和臆不信,就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 。这就是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不能避免的原因 。君子求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防备别人欺骗自己,只是永远坚守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 。所以,君子不自欺,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良知真诚就能光明 。君子自信,良知没有迷惑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诚 。光明和真诚彼此促进,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 。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任何东西在明镜前都不能遮掩其美丑 。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自欺而自然会诚,也就容不下外人的欺骗,若有欺骗就能觉察 。良知自信而光明,也就容不得外人不诚信,如果有外人不诚信就能觉察到了 。这就是所谓的“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 。但是,子思所说的“如神”、所说的“可以前知”,还是当两件事看待了,因为这是从思诚的功效上来说的,仍然是给不能事先觉知的人说的 。如果就至诚上来说,那么,至诚的妙用即为“神”,而不必说“如神”了 。至诚就能无知但又无所不知,也就不必再说“可以前知”了 。
- 雕琢是什么意思 迎刃而解是什么意思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文言文翻译
- 葫芦娃为什么不直接杀死那两个妖怪而是选择镇住他们
- 为什么使用不正规充电器手机爆炸而不是充电器烧坏
- 为什么植物的主干弄断后不会再长而枝干会一直长下去
- 销声匿迹是什么意思 因人而异什么意思
- 一概而论是什么意思 脱颖而出什么意思
- 长期喝鸡汤好吗
- 三十而立,四十什么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二十不惑
- 知世故而不世故什么意思[知世故而不世故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