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什么意思 失足是什么意思


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什么意思 失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一、内容
1.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执政必开忠谏之路,全面听取意见 。(第1段)
(2)执政必须公平,奖惩分明,无所偏私 。(第2段)
(3)执政必须谨慎,克服随意性,“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第3一4段)
(4)执政必须理智用人,“亲贤臣,远小人” 。(第5段)
(5)执政必须令下属责任分明 。(第7一8段)
2.情感:(1)作为长者的诚心 。
对于后主,诸葛亮是长者,是前辈 。本文称“先帝”13次,称“陛下”7次,作者反复强调与先帝的情感与人事的渊源,以此强调自己的长者身份和用人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对后主提出诚恩的提醒和忠实的告诫 。赤诚之心,显而易见 。
(2)作为臣子的忠心 。
“报先帝而忠陛下”,是诸葛亮自我认定的“职分” 。文中出现的若干词汇也指向“忠”,如“忠志之士”、“忠谏”、“忠善”、“忠纯”、“忠言”,均表了诸葛亮对“忠”作为臣子本分的政治伦理的强烈认知 。
(3)对于国事的忧心 。
这是最为感人的部分,在整个文本中的表现最为强烈和突出 。依次梳理文本,对于国事的忧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对蜀汉前途的忧虑 。
本文开头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的领袖陨落;“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的实力不济 。这是“危急存亡之秋”,因而“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就带上了一层拼死奋斗的悲壮感 。而这种拼死奋斗纯粹基于情感,是“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
②对君王执政的隐忧 。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暗含对后主能否做到“平明之理”的忧虑 。
对人事的叮嘱,暗含对于后主能否谨慎施政的忧虑 。
“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中直接援引历史教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强烈表达了对政权“倾颓”的忧虑 。
开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文末“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一再表达对后主能否明智听取意见的忧虑 。
所忧者甚多,“夙夜忧叹”井非浮夸之词 。
③人生悲感与对国事忧心的混合:个人际遇与国家事业 。
第一,对自身命运的慨叹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己生活在一个乱世之中,并无对功名的追求,“臣本布衣”,而“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庐之中”,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于感情的联系,个人的命运最终和先帝的事业捆绑在一起,自身也被动地卷人了一个非自我选择的宏大事业中 。
第二,对奋斗历程的感叹 。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艰难而漫长的奋斗历程,其间的悲酸、危难,不难想见 。诸葛亮财蜀汉事业的忠诚,来自对先帝的“感激",他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完全交付先帝的事业 。而从奉命危难到先帝崩殂,先帝的事业一直处于危机状态,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无尽的艰辛 。下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之明”,“忧”与“恐”,固然是“忠”的表现,但其中也蕴含着对自身命运的叹息 。
以自身的崇高感、悲剧感,以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 。(以上内容来源于罗晓辉老师《方法与案例》)
它既表现了政治思想,更表现了生命情怀 。兼有家国情怀与人生悲感,比如杜甫、陆游、文天祥等 。
3.人物形象:忠君报国、感恩图报、责任(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有政治远见(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才能)
4.劝谏方式:直谏,直接提出建议
二、手法
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寓情于理、寓情于事
语气恳切、质朴
三、成语印证
臧否:陟罚臧否——臧否人物(臧否:褒贬 。评论人物好坏 。)
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堕落或犯了严重错误,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躬:躬耕于南阳——事必躬亲(事事都要亲自去做)
夙:夙夜忧叹——夙兴夜寐(很早就起来,很晚才睡下 。多形容勤劳 。)
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什么意思 失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什么意思 失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