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报”原创高品质科普文|每天更新心理学专业知识
真爱存在吗?如果存在,真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才是爱情?
根据个人经历和不同情境,可能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关于爱情的答案 。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爱情呢?“真爱”存在吗?又如何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测试来区分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呢?
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的心理学文献,分析了心理学历史上一些经典的爱情理论,总结出了什么是“爱情”,找到了“真爱”的定义 。并且,通过查阅文献,我们找到了一份经典的专业心理学测试,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区分真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 。
文章插图
真爱存在吗?图源:网络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什么是爱情?
长久以来,在科学领域,爱情的定义都是模糊的,甚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爱情”是不严肃的研究课题 。直到最近50年,心理学家们才基于爱情的共性对“爱”作出了较为清晰的定义 。
早期围绕“爱”的理论
早期的心理学里并没有关于“爱”的独立定义,“爱”的理论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于其他理论引申出了对“爱”的理解 。其中的代表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和马斯洛提出的 。
文章插图
爱是为了自我实现,还是自我实现后才有爱?图源:网络 。
弗洛伊德的爱情理论:爱是为了自我实现
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概念,他认为我们爱一个人是为了满足“自我理想”的实现 。弗洛伊德指出,“自我理想”是指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或者形象是在被我们爱的人尊敬之后才形成的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为了达到自我理想,才产生了“爱”这种无意识的欲望 。
马斯洛的爱情理论:自我实现了之后才能去爱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提到了爱与归属的需求 。他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产生了较高的社交需求,人们希望从社会关系中体会到爱和归属感 。马斯洛认为,对“爱”的需求是我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但并不代表我们会主动爱一个人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放在的需求层次的最顶端,他认为,只有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才有能力主动去爱 。
所以,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马斯洛认为爱一个人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自我,而弗洛伊德认为爱是无意识的欲望,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理想的欲望 。
爱情的现代理论
直至50年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才开始正视“爱情”并不是属于文学领域的情感话题,而是应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个独立情感行为被科学对待 。于是,诞生出了一些权威的爱情定义,我们在此将列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爱情理论 。
Zick Rubin提出“喜欢vs爱的理论”:强调了属于“真爱”的三个特性
1970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Zick Rubin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量化爱情的心理学实验,这个经典实验在我们“心理学简报”之前的文章里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简单但严谨地说,为了量化“爱”,Zick Rubin定义了“真爱”有三个特性[1]:
亲和力,有依赖需求;
帮助爱人的倾向;
排他性和专一性 。
文章插图
“喜欢”和“爱”不一样!图源:网络 。
Zick Rubin强调了这三点特性可以用于区分“爱”和“喜欢”的不同 。他认为,只有当“真爱”发生时,我们才会对这个人产生极强的依赖需求,希望朝朝暮暮、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并且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她);虽然“爱”对于爱人是无私的,但“爱”对于他人是自私的,Zick Rubin认为爱情区别于其他感情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爱是具有排他性的 。爱一个人只能是两个人的故事,三个人的世界就已经非常拥挤了 。
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因论”
耶鲁大学的Robert Sternberg在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因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因素组成[2]:
亲密关系;
激情;
责任 。
文章插图
爱情三因论:亲密关系;激情;责任 。图源:网络 。
- 茄子豆角怎么炒好吃
- 冬瓜海米汤的做法大全
- 南方公园和辛普森一家这样的动画片为什么在美国不会被禁
- 西红柿土豆丝的做法及功效
- 小磨香油和芝麻油区别
- LOLS8赛季鳄鱼上单出装和技能加点
- 二次元和三次元有什么区别 三次元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梅花不结梅子樱花不结樱桃
- 如何评价日本动画中角色塑造的标签化和脸谱化现象
- 顺丰同城和闪送哪个好 同城急送你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