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比口才重要辩词

文才是基础板,踏实的基础是保障。
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工作中,书面交流是正式的、法律认可的方式,也就是说,书面交流相对口头交流有充足的证据;
2、对于远距离,书面交流比口头交流有更充分的准备,比较严谨 。
文才表现的范围更广泛,口才能发挥的范围很小 。文学作品无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可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作者的文才,可表现更多的感情因素,而口才往往在说服别人,也就是在说理方面表现出来,较为局限 。著名演说家留下的演说稿基本是在说理或辩论过程中留下的 。
口才必须结合环境才有力量,而文才能够脱离时代而存在 。比如:邱吉尔就任英国首相的演说辞,即使再好的演说家也无法复原,因为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就不会带来在当时产生的力量 。文才不同,即使脱离了历史环境,仍然能够感受到作家的文才,仍能读史记而击节、读李白而欣然、读红楼而落泪 。
跪求辩词【文采比口才更重要】我国是一个令人矛盾的国度,一方面他强调“君子好言以义”,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一方面,他告诉人们“拙以见诚,巧即为诈”,另一方面,却又留下“一言可以兴邦”的名教至理;一方面,他提醒人们“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另一方面,仍然鼓励大家“要言不烦”;一方面,他针砭世人“沉默是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提倡“口才之道”、“论断之理”、“雄辩之美” 。可见口才亦有“时”“势”之分和“度”的把握 。如此,则真有点让人无所适从,无可选择,但又必须生活在他的汪洋大海中,一刻也不能脱离 。因为这个世界既没有不依附在言语之上空洞的的口才形式,也不存在脱离口才形式而独立承载的言语内容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而且正是因为二者的不可脱离,才致使口才存在的价值得以显现——它就必须以一定的形式承载一定的内容,从而对社会、他人负起一定的责任,促成一定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一定的目标 。也即是说,他要“传文”“达意”“言志”“载道”,他要为真理而演讲、而辩论,最起码他要为其自己认定的真理而施展口才 。
事实上,无论远古的还是现今的,无论其形式多么美妙,其鼓动性多么明显,都掩盖不了其背后隐藏的目的和目标,都遮掩不住其背后所认定的“真理” 。就拿被现今很多“口才专家”誉为我国口才学的“开篇著作”——夏启攻打有扈氏的动员,抑或称为威胁式的训词——而言,它的言语无谓不美,他的策略无谓不高,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忽略了其背后掩藏的战争意思,其背后隐藏的自为的“真理”标准 。
可是,在现实中,却往往会出现口才的本质变异——过分注重其技巧和实在性的效应,而忽略其根本——内容,变成了为口才而口才 。表面上看,这也无可厚非,但骨子里讲,他反映出了口才学问中的许多悖论 。我们可以追求口才上的成功,但不能把口才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不仅无助于口才目标的实现,反而还会出现反口才目标的效果 。如若再提升一下,拔高到理论的层面,则就是口才不再是为“真理”,而在于为技巧 。从人类学角度而言,口才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教化的工具,如果说一个社会竟相表演口才技艺,充满了狡辩、诡辩和奸猾,那么就不注重实效,不尊重知识,则这个社会就会出现道德下降,欺诈盛行,不重时务的现象 。历史上的古希腊时期就有明证,当时盛行诡辩,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一个命题 。因为人是尺度,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标准可言,于是争论之风大起,社会充满了辩驳和争论,流行清议和空谈,不仅不重实务,反而对实务空发议论,干扰和影响实务的执行 。虽然当时,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文明程度很高,但他最后还是被罗马所灭,留下了千古惊奇 。灭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清议和空谈肯定是其中一条 。
如果说口才要成为一门学问的话,那么学问之道即为社会和个人的根本,那么他就必须避免成为一种技艺和工具,而应更多的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终极价值 。但事实上,口才正是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而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口才学的悖论 。
更为有趣的是,现今出现了一大批的“口才教练”,他们办报纸、出刊物、广收门徒,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发了一笔小财,还顺带着成为了成功人士、名人、专家、学者 。甚至被誉为时代的“口才大师”和“口才真知” 。由此,又令人想起了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两位哲人——苏格拉底和普罗泰哥拉,其中苏格拉底即是我们今天说讨论的为真理而口才的演讲大师,他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而甘愿放弃辩护的权利;更为人们注意的是,他虽然辩驳水平很高,经常在街头用逻辑推理与人辩论,探讨真理,但却一生穷困潦倒,很少弟子追随 。与之相较,普罗泰哥拉则不然,这个把自己看作衡量万物尺度的“口才大师”,把口才当作了一种技术教给他的弟子们,固而一生生活优裕,过的逍遥自在 。联系现今,景象何其相似?那些真正“传道受业解惑”的真理传播者,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其往往受世人冷落,很少追随者,孤独而清贫的守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那些为“口才而口才”的纯技艺派的人倒是名利双收 。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但还就是有那么多人甘愿趋之若骛,实在令人可叹 。或许,这就是上帝给人类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也是口才学的一个大大的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