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白衣与子同袍寓意( 二 )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 现代寓意“岂曰无依,与子同袍”现代寓意是:共同的意识,就是同穿一件衣服 。这表现出的是深厚的友谊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是象征战场上友谊的 。表示了同生共死,傲然面对死亡的战场的一种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岂曰无依,与子同袍”的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出自《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秦风·无衣》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 理解“岂无白衣,与子同袍”的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出自先秦·佚名《秦风·无衣》,《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原文节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释义: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