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为人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就不要生,孩子不用经历生老病死痛苦折磨,这话对吗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古话有重大深意,父母将孩子生下来就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只有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才是对孩子负责 。
父母与孩子要建立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并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每个作家长的人都应该明白,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 。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 。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的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 。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 。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 。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年纪大了,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仍然保持进取精神 。孩子会得到某种启示 。不要让孩子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关系、家庭与人交往的方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气氛与子女的适应状况有很大关系 。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人际关系比较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敌视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有的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不易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 。从另一方面来看,子女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 。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不太理想,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个人努力以应对环境的挑战 。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忍耐力、坚韧性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胜过同龄的孩子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不够理想的孩子,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 。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
另外,家长必须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很多家长朋友常常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维护孩子的自尊,家长应该经常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行为予以鼓励 。在批评孩子的错误之前,首先要表扬他好的一面,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表扬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然后再解释为什么错了,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维护和自信心的培养 。
如果想要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让孩子具备一种永不满足,不断奋进的能力,父母可以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孩子正确的理智的认识自我,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过程,要懂得责任心比虚荣心更重要,诚实和勤奋是最终成功的基石 。

有人说:为人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就不要生,孩子不用经历生老病死痛苦折磨,这话对吗

文章插图
这话得辩证地分析,里面包含的道理还比较深刻 。
表面看,“教育”两字很深奥,未必所有的父母都能承担得起 。而结婚生育传宗接代是人的本能本性,两者似乎不能形成必然联系 。
其实“教育”两字是广义上的,不仅仅指传授知识和大道理 。《三字经》里也说:“养不教,父之过 。”难道古代的教育条件比我们现代还好,家家户户都能承担“教育”的责任吗?当然不是,教育,其实就是指引导孩子成长,让他正常地长大成人,不要犯错误,不要走邪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做到的 。
人不是动物,不是凭着本能在生育后代 。人都有责任意识,当你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就得为孩子的到来做准备了,比如衣服和食物 。当孩子出生后,你就得为他的成长负责 。比如孩子的吃喝拉撒你不会撒手不管 。同理,孩子的知书懂礼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大事,父母同样得担起责来 。
第一,没有父母的示范和引导,孩子如果从小树立不正确的是非观,在对人、对事各方面,就会自私、偏激、残暴 。他的人生可能经历灰暗甚至黑色,一旦走上歪路,还会受到法律制裁,不仅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害也完全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