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没有中医,古代得病是怎么治疗的呢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进行医疗活动,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 。中医学说的创建,始于公元前200~100年前后 。最具标志性、权威性的经典名著,当然就是《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几乎与《黄帝内经》同时期,确切地说比《内经》早两三个世纪,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著写了《希波克拉底文集》(以下简称《希氏文集》),堪称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经典作品 。为了简要了解医学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把握中医学在世界医学史当中的地位,现在仅就这两篇巨著做一简单比较 。
《内经》与《希氏文集》有很多相似之处:1、其理论核心,均取自于本民族的文化或片段的哲学思想 。《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来源于《易经》、儒、道;《希氏文集》的四体液学说(四体液是指:血液、黑胆、黄胆、黏液),来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四元素学说(四元素是指:土、气、水、火) 。2、两本经典医著,都遵循着以整体观念来认识人体的疾病转归变化;诊断上《内经》中的“望闻问切”与《希氏文集》中“视触叩听”也有同工之妙;都介绍了有益于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3、两本经典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均由与作者相近年代学者的拾遗补充而成书 。
当然,两本经典也有着各自的特点:1、《内经》有经络学说,并有针刺技术的叙述 。《希氏文集》对人体器官,尤其是骨骼描述的更详细 。2、《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宫危” 。《希氏文集》已知心脏有四个腔室,认为动脉行气,静脉行血 。没有血液循环的认知 。同时认为:“哪个器官也不能分担神志,这只有靠脑” 。“侵犯脑的病是最急性的、最严重的、最致命的……” 。
由上面《内经》与《希氏文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历史并不算最悠久 。在传统医学理论上,存在着人与自然、四元素、四体液、阴阳五行等类似的医学观点 。起源不同但内容却非常相似 。说明人类在认识人体和疾病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普遍的朴素认识 。同时,传统医学药物的起源同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取之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 。这是别无选择的必然,不存在丝毫独到之处或神奇的因素 。
很多人并不了解世界医学史,误以为中医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而出类拔萃 。其实,把传统医学中不能证实的含混理论喻为“博大精深”,并认为此类学问只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看法,是典型的井蛙之见 。中医仅仅是传统医学的一种,与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相比较,并不具有什么优势 。而很能说明问题的是 ,自《希氏文集》问世后,就如同《内经》在中国的地位一样,一直被医者所尊崇膜拜 。直到中世纪(1000年初),由阿拉伯人阿维森纳编著的《医典》横空出世,才给医学界带来了新的生气 。
《医典》,首创将疾病分成内科、外科、脑科、胸科、眼科、妇科等;认识到了鼠疫、结核病、天花、麻疹等是由微生物所感染造成;同时,还还发明了药液注射技术;从麦毒草中提炼出麻醉剂 。他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医典》问世后,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 。12世纪西班牙人首先将其译成拉丁文,继而犹太人加以注释,以手抄本的形式传到欧洲 。15世纪随着中国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医典》更被欧洲和中亚各国广为印行,仅西欧就印行27次之多 。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反观中医在这期间又有如何建树呢?由于医家受到伦理、体制的束缚,以及医者自身知识结构、观念诸因素的影响,解剖学并没有什么发展 。对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认识不清,注定了中医学不可能突破两千年前确立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 。
中医是匍匐在前人的脚下膜拜,现代医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并不断发展!
【西方没有中医,古代得病是怎么治疗的呢】中国古代的人口少,交通不发达,虽然有很多名中医的产生,也没有办法福及大众,中医人才参差不齐,才会有民间:先生人,主人福 。靠碰运气的 。造成古代人寿命低的原因,一个是医的关系,还有生活的关系 。古人思想都没有开放,不用说医,光武功就大都传男不传女 。都信命信封建,不象现在人生活好了 。就是50年前,多少人生病都是先忍着 。肚子都没有填饱,哪来的钱?大地主,全国有多少?有钱也没有医生 。西医的进入,生活的进步,才有今日的世界 。现在,很多中医生在世界各地都很吃香 。维独国内的医院里的很多中医生铁饭碗,怕责任吃饱等死 。真正会看病的中医生,大家去了解一下,没有一个人有时间 。更不用说让他们想想如何发扬中医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忙都忙不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