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铁主要是什么用( 三 )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对美国大学教育进行反思时,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无知的确定期” 。就是学到什么,就认为它是千真万确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学阶段的教育 。所以说,处于这个阶段时,一定要接触可靠的常识 。第二个阶段,叫“有知的混乱期” 。就是接触了许多学派和理论之后,觉得似乎都有理,又不能掌握体系 。很多大学生,甚至学者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对主义 。
第三个阶段是“批判性思维”阶段,就是能够通过取证、分析、推理的方式,作出理性判断,这是思维真正成熟的阶段 。在《常识与通识》里,阿城就是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这种思想风度 。在他之前,研究文艺问题,大多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 。而阿城却舍弃了自己精通文艺创作与鉴赏的身份,以科普作者的角度,为这类话题赋予了全新的常识能量 。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部分内容,看看阿城是怎样打通知识领域的 。这本书探讨的常识问题,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们人类的情感、行为、艺术,甚至社会形态,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一切,都要从大脑说起 。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大脑的常识 。下面这些内容,来自本书的不同章节 。对这些大脑常识,我们比较熟悉了,但还是有必要用阿城的讲述风格,再共同回忆一下 。
一位美国精神卫生署的脑科学专家说过:“躺在精神科沙发上的,除了病人,还有一匹马,一条鳄鱼 。”这句话用形象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和构成 。
人脑的进化是层层叠加形成的 。最基层,也最原始的脑干部位是“爬虫类脑”,也就是所谓的鳄鱼脑 。它主管着我们最基本的生命本能 。
在它之后进化的,是“古哺乳类脑”,你可以理解成是一匹马的脑 。古哺乳类脑进化出了“情感中枢” 。在情感中枢里,最古老的部分是嗅叶,专门负责接收和分析气味 。气味对野生动物来说,性命攸关,它是反应的基础 。嗅叶只有两层细胞,第一层接收气味、加以分类,和大脑储存的气味记忆进行比对,判断出一种食物能吃不能吃,前面的同类是不是性对象,异类对自己有没有攻击性 。第二层主要负责传递反射讯息,通知神经,指挥身体采取反应 。也就是说,闻出来躲在暗处的是猎食者,立刻就要跑 。在这类反应的基础上,大脑又逐步修正出了学习与记忆这两个功能 。于是,古哺乳类动物有了更复杂的反应,也就是情绪功能 。
古哺乳类脑和爬虫类脑都是直接造成我们本能反应的 。比如,古哺乳类脑强的人,天生不怕老鼠;而爬虫类脑强,就不会怕蛇 。也就是说,对这两样动物的恐惧,是生理本能 。本能的恐惧,会导致精神失控 。所以,别能拿老鼠和蛇吓唬人,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我们应该都有类似体验,我也是一个天生怕蛇的人,就算隔着玻璃柜子,仍然觉得极度不适 。
我们对大脑中“思考”这部分的印象,来自“新哺乳类脑”,它大约在一亿年前进化完成 。这个时候,大脑增添了几层新细胞,智能开始出现了 。进化出了思考和感觉的能力,可以感知概念、符号的功能 。脑神经的互联也更为复杂,有了更多的反应,情绪变得精致起来 。在脑的构成里,让人真正区别与动物的,是新哺乳类脑中的前额叶区 。这个前额叶区,主要负责压抑本能冲动 。如果人脑的前额叶区被破坏,人就会丧失自制力,变得无计划性,时不时将爬虫类脑里的本能直接表达出来,做出那些被视为是精神错乱的疯狂举动 。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派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代表欲望的本我、处理现实的自我、代表道德和良知的超我 。从大脑进化的角度,也就是神经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概念就更形象了 。在大脑结构里,本我相当于鳄鱼脑的原始部分;超我相当于新哺乳类脑里的前额叶区 。而自我在哪儿?现在还没有发现对应的脑结构 。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都是主人公在寻找自我 。也许,在艺术家的感知里,自我需要通过社会活动,在本能和思考之间寻找 。
关于人类大脑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讨论基础,让我们可以客观看待情感、思想的形成 。这本《常识与通识》,主要还是讨论文学艺术的形成机制 。具体的常识连接路径,是从大脑说到情感,再说到艺术和文化的形成 。
说起文学艺术领域来,它有两大永恒的母题,就是爱情和死亡 。爱情是人的根本性情绪,这不只是浪漫抒情,因为它和繁衍相关 。下面,我们就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还原爱情到底是怎么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