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铁主要是什么用( 二 )


阿城是一位跨界通才,所以这本书,也是在用不一样的方式讲常识 。《常识与通识》是他在1997年到1999年之间,为上海《收获》杂志撰写的专栏合集 。他的思考角度,是把艺术的形成机制和种种创作现象,以及社会文化中的许多现象,放到神经科学、生物学范畴里进行重新观察 。在当时,这是一套全新的常识体系,让国内文艺界觉得匪夷所思,深刻改变了许多人的认知 。至今,这本《常识与通识》,还经常被怀念、被引用 。
在当下,科学知识的迭代速度很快 。科普文章往往像流星,虽然耀眼,却很难经受长时间反复阅读 。时隔二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与之近似的科普方式了,为什么还要来说这本书?因为它有一重比普及常识更深刻的价值 。在接下来的第一部分,我们会首先来说这个话题 。
在后面的部分,我还是会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因为,即使在今天,这本书所揭示的内容,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并不是熟知的常识 。
第一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先来说,什么比具体的常识更重要?我觉得,就是对待常识的态度 。类似的问题还有,什么比科学更重要?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出于对真理本身的兴趣,出于一种对知识的惊奇,一种对自由的探索 。所以,科学知识会被迭代,科学精神却不会 。
而常识呢?大部分的常识,曾经是前沿的发现,它从惊世骇俗,最后变得平常,成了“热铁别摸”这样的话,被写进小学生的课本 。就是因为它经过反复验证,成为全人类的认知基础 。也就是说,常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形式 。
那什么是对常识的态度?举个例子说吧:我们知道,荷兰填海造陆地的历史很长,从13世纪就开始了,全国有将近1/5的领土都是这么来的 。后来,荷兰人发现,这种做法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 。于是,荷兰近年来开始退耕还海 。也就是说,选择用牺牲国土的沉重代价,来换自然环境的改善 。这就是荷兰人在环境科学常识面前的态度:知道了,就必须遵守 。
按理说,常识既然最可靠,就应该在决策中占最高的优先级 。可问题就在这里: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甚至牺牲国土面积,这个决心并不好下 。按照常识去做,常常在于智慧和决心 。
另外,今天看到的许多争吵不休的问题,其实就是至少一方缺少起码的常识 。历史上的很多惨痛事件,也是因为有人在故意抹除常识 。阿城说:“我最感兴趣的,永远是常识” 。他想要普及的,不仅是常识本身,而且还有追求常识、遵守常识的态度 。
他说话的方式很微妙,如果这句话还不够明确,他还说过:“在丧失常识的时代,救救孩子,就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常识 。”这在他的表达风格里,可以说大声疾呼了 。
说起语言表达,就说到这本书的第二层特殊意义了 。它表达常识的方法是很罕见的 。
阿城是位文体家 。从80年代至今,作家圈和文学批评界公认,阿城的文字水平是当代作家中最好的 。他对中文写作有个基本判断:很多看上去是美文的文字,其实很糟糕,带有一种腔调 。或者是学生腔,或者是文艺腔 。文艺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写作者以为,写东西带文艺腔,就等于有文艺气质了 。他有一本书就叫《脱腔》,意思是主张摆脱语言中的非自然腔调,本本分分地传达思想 。所以,他的语言成就很高,但风格却很难模仿,因为腔调好装,思想难学 。
语言问题我们就不具体讨论了 。我还是介绍一下阿城谈论常识的方式 。他运用的是通过抽象理解获取的概念和原理,经过转化,变成清晰具体的语言,放到现实情景里来说 。有人说,这种讲法,就像涮羊肉,把专业学科知识放在我们的具体生活里涮过,特别地有温度 。
比如他说,明白消化蛋白酶是如何形成的,就会发现,我们的思乡病,其实就是思童年的饮食 。这是因为人的消化蛋白酶,受儿时饮食的影响,对外面的食物消化不良 。一般的科普,到这里就结束了 。而阿城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文化也有“蛋白酶” 。比如,母语就在制约着你的思想方式,由此产生了对其他文化的不适应 。
阿城讲述常识的方式,有点儿像禅宗公案故事:不是我说什么,你就只听什么 。而是我给你说这些,你要通过它们悟别的 。要以常识为基础,建立通识 。
通识,表面意思是和专门知识相对,是对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 。实际上,良好的通识,还决定了一个人处理知识、认识世界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