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日记

本文目录
  • 1.冬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日记
  • 2.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神话故事
  • 3.冬至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 4.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冬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日记
一、冬至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日记】“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
二、冬至习俗:
1、北方吃饺子、馄饨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
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 。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 。
2、南方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日记

文章插图

气候特征
冬冬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 。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所谓“冷在三九、四九”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
因而,冬至之前天气通常不会很冷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
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 。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冬至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传说的神话故事
一、冬至的来历
冬至,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 。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
二、冬至的风俗
1、祭祖 。
2、吃烧腊与姜饭 。
3、吃年糕 。
4、吃冬至团(冬至丸) 。
5、吃饺子,喝羊肉汤 。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日记

文章插图

三、冬至的传说
传说该习俗来源于汉代的南阳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
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把它称之为“饺子”,也有称“扁食”,又或叫“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因此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 。
这一风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区盛行,到冬至日,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都要食用饺子,即民间俗语相传:“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 。”因为冬至日到来,意味着要进入更冷的阶段,为了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就食用长相类似耳朵的饺子予以保佑 。
所以,我们会发现,不论身处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新的一年 。
冬至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冬至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公用土圭测景的方法,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年开始的日子,周历中的正月即夏历中的十一月,汉代时,汉武帝采用夏历,将正月和冬至分开,从此开始专门过冬至节,并一直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