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粽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谢谢邀请,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以及端午节的习俗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今天就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且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
1、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后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4、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

怎样做粽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

文章插图
怎么制作甜粽子最好吃我觉得粽子都好吃,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味道,如果在好吃前边加个最字,那也仅是个人口味,我家的两样米包的粽子,糯米加红枣,豌豆,大黄米加了红枣和豌豆,就是想多尝试吧
怎样做粽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

文章插图
怎样做粽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

文章插图
怎样做粽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

文章插图
黄栀子粽子做法1、做“栀水”,从山上采来诸如鸭脚木、埔荆、栀子枝之类的小灌木,将杂柴烧成灰烬之后,淋上开水再搅拌均匀,过滤出碱液,隔一夜沉淀,就成了制作栀粽的主要原料——黄色的栀水,这是做桅棕的不二“法宝” 。
2、泡米
精选上等的糯米,糯米洗干净滤干,用栀水搅拌均衡,要浸泡一夜和半天(超过18小时),待糯米变成了金黄色 。
?3、包粽
精选高山“白竹”叶,煮后用溪水浸漂 。“白竹”叶比较特别,它没竹叶的多毛,品质比竹叶好 。芦苇韧性好,经过精挑后,敲软、水煮、浸泡 。其用来搭配金黄“白竹”叶,再合适不过 。
包栀粽,讲究紧,一定得紧 。白竹叶一定要带水排叠,尽量使其紧密 。在白竹叶正中间放进一勺子浸泡栀汁的糯米,铺平为长方形 。然后将米两边的白竹叶折后包裹起来,再用筷子折最后两边 。精心包扎后,用芦苇丝缠绕缚紧 。
?4、煮栀粽
【怎样做粽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粽子怎么做?】包好的栀粽放入沸水中煮,必须严格注意火侯和时间控制 。
栀棕要煮七八个钟头,煮越久越好吃,煮越久越韧,煮的时候要恒温,锅四周要烧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