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二 )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文章插图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思维导图
一、施行、进展 。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二、出,生出,滋长 。
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 。
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
出处:东汉·许慎《说文》
三、去,到,前往 。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
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
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 。不速之客 。莫逆之交 。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 。等闲视之 。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7、往,到:“吾欲之南海” 。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文章插图

相关组词:
1、假之[jiǎ zhī] 
假若 。
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 。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 。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与例句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
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
2、动词,往,到……去 。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
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
例句:马之千里者 。——唐代文学韩愈《马说》
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
4、代词,他,她,它(们) 。
例句:人皆吊之 。——西汉刘向《塞翁失马》
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
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6、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
例句:怅恨久之 。——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
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