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  , 留在农村种地的人 , 都是些50多岁的农民 , 甚至60-70岁的老人 , 青壮年劳力几乎都离开家乡 , 到外面工作 , 只在农忙的时候 , 回家帮一下;由此可以看出 , 农民不再积极地种地 , 对种地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 。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 原因几乎众口一词:种地的收入满足不了农民现阶段生活的需求;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维持下去 , 农民们便会从事回报更大的的工作 , 从而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种地上 , 甚至有的农民因此脱离土地 , 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因为不种地变得更差 , 反而因此上了一个台阶 , 比种地好上多少倍 。
事实也是这样 。全国农民人均耕地在三亩左右 , 由于各个地方具体情况不同 , 有的地方农民的土地多点 , 有的地方农民土地很少 , 例如 , 黑龙江省的人均土地有5亩左右 , 而江苏省平均不足一亩地 , 只有0.8亩左右;这些年来 , 随着科技的投入 , 良种的使用 , 粮食产量大幅攀升 , 在这样数量的土地上 , 农民种植的粮食 , 除了满足自己的吃饭问题外 , 还能有一部分出售 , 换回一部分钞票 , 以作其他的用途 , 种地可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 农民同样也有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不再满足于遮风挡雨的茅草房 , 希望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 自己受够了没有文化的苦 , 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书 , 考上大学 , 不再小病拖 , 大病挨 , 也希望自己健健康康 , 不受病痛折磨 , 不想再穿那种新三年 , 旧三年 , 缝缝补补又三年 , 捉襟见肘的日子 , 也想穿着干净得体 , 让自己有尊严的活着 。
虽然粮食的产量不断上升 , 农机的投入 , 让种地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 , 但是这除了让农民更轻松地解决温饱问题外 , 想依靠种地让农民过上富裕的 , 有尊严的生活 , 根本不可能;虽除了种地外 , 农民必须再从事其他的工作 , 获得收入 , 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婚恋观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 一个男孩要想结婚 , 不仅需要付出高额彩礼 , 还得需要在城里买房 , 买车 , 动辄几十万 , 上百万 。这样的高价婚姻 , 不要说种地的收入支撑不起 , 就是全家人打工的所有收入 , 也很难支撑得起来 。
种地只能维持温饱 , 不能让农民的生活更进一步提高;让农民最为看重的孩子的婚姻 , 更让他们疲于奔命 , 这让他们对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 , 自然也就失去了热情 , 也就不会在积极的去耕种了;这种观点貌似很有理 , 也被绝大多数人认可 , 但是 , 这只是表面现象 , 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
十几年来 , 科技的发展 , 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而农村和农民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例如 , 网络的普及 , 开阔了人的眼界 ,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型职业的层出不穷 , 人的认知和观念也发生的深刻的变化;而农村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农民的认知和观念也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 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和意识中 。
例如 , 现在社会讲究规则 , 而农村却依然停留在讲究人情 , 讲究权势 , 讲究势力的阶段 , 因此大量的资源掌控在极少数的人手里 , 有的农民在农村想做出改变 , 或者触犯了少数人的利益 , 或者那少数人看到效益后眼红 , 处处挤兑 , 打压 , 因而许多有思想的农民离开了家乡 , 到他乡去生活 , 这就更不用谈他们种地的积极性了 。
现在社会 , 虽然是市场经济 , 但是大多数农民的意识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 , 或者说他们或许认识到了市场经济 , 也认为在土地上种植什么应该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 , 却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 只能维持原始的生产模式 , 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农民的生产模式 , 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农民在旧有的模式中 , 获得的收益 , 与现代的生活不相称 , 农民对土地失去了热情 , 这才是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