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宝船真的有那么大吗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 。根据专家考证,郑和宝船的大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
依据《明史·郑和传》的记载,郑和宝船长达148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也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
郑和率海上舰队曾七下西洋,其宝船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郑和,中国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率海上舰队曾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那么,有如此航海经历的宝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光看数据,可能没有什么概念,不太能理解 。明朝一丈等于3.2米,郑和宝船中的“大者”长度为140米左右,“中者”为118米左右 。这个数据最早出自参与下西洋的马欢在回国之后所写的《瀛涯胜览》 。
我们来对比一下历史上著名的木制战舰,比如巨型战舰西班牙的“圣三位一体号”和法国的“瓦尔密号” 。这两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沉重的船体,虽然他们都有先进的帆索系统,但是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行动缓慢 。船身较大的“瓦尔密号”,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甚至不得不依靠蒸汽船将其拖到合适的炮位 。虽然郑和宝船不像这两艘战舰一样携带了大量火炮,但考虑到宝船两倍以上的船长,重量也必然会超过“圣三位一体号”和 “瓦尔密号” 。
随着时代的发展,蒸汽机出现后,可以让更大体积的木制船航行在海上,但是作为近代船长记录的保持者,英国皇家海军的“沃登爵士号”受制于木质材料的强度,船长也止步于85米 。直到后来金属船壳的出现,才能让船只的长度突破百米 。
首先,船只做得越大,意味着船的重量越重,但是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有限的风力推动巨大的船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要通过减少某些结构让船体减重,又会降低船身的强度,是不可能建造出如此巨大的船只的 。
有了这些作为考证,想要确定郑和宝船的大小,就必须先确定郑和宝船究竟属于哪一种类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线索:郑和宝船的主要建造地太仓,以及在太仓宝船建造遗址中发现的舵杆 。
早在宋代,太仓就成为中国重要的造船业基地 。在元朝,伴随着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海上漕运,太仓一跃成为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造船业中心 。因此,明朝将太仓选为下西洋船只建造的中心 。
在太仓地区生产的海船,主要是向北沿海岸运输漕粮的沙船 。这种船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平底结构使沙船吃水更浅,有助于在近海岸地区使用,但是这种船只的结构抗浪能力较差 。因为这个巨大缺陷,沙船无法成为郑和下西洋的选择 。这一点从太仓宝船建造遗址出土的舵杆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 。
由于太仓出土的宝船船舵并不完整,而且随着船只的增大和航线的情况,船舵的大小也必然会有较大的比例变化 。太仓宝船建造遗址出土的船舵长11米,它所属的船长应该在40米左右,因此很有可能,郑和宝船的船体长度实际上是在45米至50米之间 。
郑和下西洋中的大号宝船真的存在吗?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 。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 。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 。
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 。其大小也不过宽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 。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 。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 。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