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意思是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这句诗出自《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作者无名氏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催人泣下 。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意思】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出自《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作者无名氏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
原文如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 一作:遥望)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译文如下: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扩展资料:
据《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 。
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 。能
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 。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别人倾诉、表达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五从军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的解释意思是 “远远的看去那边松柏林里的座座坟头就是你曾经的家啊!”《十五从军征》赏析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 。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 。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 。”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 。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 。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 。“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 。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 。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
-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 现在支持美国阻击伊朗拥核的国家不是很多如果俄罗斯暗中支持美国,美国会很感激吗
- 以后农村好吗
- 很多人收旧木头能赚钱am 农村有人收旧木头是干什么的
- 你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什么?请对这本书作什么评价呢
- tiguan和途观的区别是什么
- 硬盘有几种类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 sd是哪里车牌
- 绩效工资是根据什么来计算的 绩效工资一般能拿到吗
- 寳和宝有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