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何必曾相识前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一句是什么?( 二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 形式多样 , 语言平易通俗 ,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 , 白居易在洛阳逝世 , 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主要成就
1、官场上: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 , 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 , 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 , 元和年间任左拾遗 , 写了大量讽喻诗 , 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 , 和《新乐府》五十首 , 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 , 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 , 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 , 回故乡守孝三年 , 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 , 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
元和十年六月 , 白居易44岁时 , 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 , 武元衡当场身死 , 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 ,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 , 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 , 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 , 以肃法纪 。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 , 反而说他是东宫官 , 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 , 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 , 有伤孝道 , 这样的人不配治郡 , 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 , 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 , 胸中消尽是非心” , 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
元和十五年 , 唐宪宗暴死在长安 , 唐穆宗继位 , 穆宗爱他的才华 , 把他召回了长安 , 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 , 大臣间争权夺利 , 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 , 不听劝谏 ,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 。
822年 , 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期间 , 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 , 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 , 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 , 发动民工加高湖堤 , 修筑堤坝水闸 , 增加了湖水容量 , 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
白居易还规定 , 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 , 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 , 要及时修补 。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 , 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
2、文学上
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 ,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 , 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 ,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 , 前二类体现着他兼济、独善之道 , 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 , 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 , 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 , 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 , 补察时政 , 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 , 炯戒讽喻 , 所以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 , 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
在《新乐府序》中 , 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语言须质朴通俗 , 议论须直白显露 , 写事须绝假纯真 , 形式须流利畅达 , 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 , 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 , 又浅显易懂 , 还便于入乐歌唱 , 才算达到了极致 。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 , 全部目的只有一个 , 那就是补察时政 。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 , 多为时为事而作 , 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 , 皇帝开壅蔽、达人情 , 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