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指挥官

最高长官
黄海大战 , 北洋海军中的最高长官是提督丁汝昌 。联合舰队的最高长官 , 则是“西京丸”上的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 。可是指挥这场海战的 , 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是刘步蟾 , 联合舰队最高指挥官是伊东祐亨 。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指挥官

文章插图
实际指挥者
根据北洋海军总查汉纳根的回忆 , 黄海大战北洋海军“犄角鱼贯阵”及转“夹缝雁阵” , 皆有“定远”管代刘步蟾制定 。1872年 , 刘步蟾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五年后 , 刘步蟾被福建船政派往英国学习 , 获得了首批赴英登舰实习的名额 。在英国地中海舰队旗舰“马那杜”上任见习大副 , 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十分勤奋 , 受到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将军的赞赏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 , 原为炮兵学校学院 , 因为对海军有浓厚的兴趣 , 进入了神户海军操练所学习 。至于被影视剧各种描述的东乡平八郎 , 此时只是“浪速”的舰长 , 日俄战争才是他的舞台 。
战术
受到利萨海战的影响 , 当时欧洲各国对冲击、撞角的战术非常重视 。
推崇者之一 , 法国拉普洛斯将军认为“金属撞角只会有助于加快舰艇速度 , 而不会损害它的航海性能 。只要一个国家已经采用了这种可怕的武器 , 所有处于明显劣势的其他国家因为忧虑 , 也会随之采用 。于是 , 海战将成为金属撞角对金属撞角的战斗 。”
北洋海军战术
北洋海军采用的“夹缝雁阵” , 正是这样一种战术 。后人对此诟病很多 , 退役海军少将张召忠也在一档访谈节目中 , 竟然认为北洋海军采取这样一种战术是落伍的 。可是北洋海军不具备日本海军的机动性优势 , 又没有中、大口径速射炮(或者极少 , 有争议) , 而且火炮多置于舰艏 , 难道也采取一字纵队战术对轰?这样不仅增加了被攻击面 , 还不能击中优势火力 。朗威理任北洋海军总查时 , 此阵型操练最多 ,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战术规则 。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指挥官

文章插图
联合舰队战术
日本海军的战术是一种既定的战术 , 在1894年7月 , 伊东祐亨就组织各舰舰长 , 乘坐舢板船进行演练 。在佐世保军事基地就定下了 , 无论北洋海军采取何种阵型 , 联合舰队皆采用纵队战术的战术规则 。日本海军史专家外山三郎 , 也在他的专著中指出这点 , 日本海军的战术规则基于发挥机动性的优势 , 而非其它原因 。
乱战
实际上黄海大战 , 在相当的时间内处于混战的状态 。开战不就“定远的”的桅杆被打断 , 北洋海军陷入小组各自为战的状态 , 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游弋在北洋海军右侧 , 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也两次理解错了伊东祐亨的命令 。
决定性的原因
最后海战的失败和指挥官关系不大 , 联合舰队一半以上军舰的舰用活塞蒸汽机 , 是三级膨胀式主机 , 北洋海军基本都是二级膨胀主机 。“吉野”航速达到了23节 , “致远”算是北洋海军中机动性能较好的军舰 , 最后发起冲锋时也不过16节 , “超勇”级的实测航速才7节 。就好比人家油门踩到底跑到100迈 , 你最快也就是70多迈 , 甚至30迈 。在看一下火炮 , 北洋海军是架退式后膛炮 , 平均5分钟1发 , 新式速射炮120mm口径1分钟10-12发 。北洋海军劣质开花弹 , 在开战一个半小时就打光了 。日本海军用的是加入“苦味酸”的开花弹 , 穿甲弹则配备了可靠的着发引信 。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指挥官

文章插图
结束语
这场海战的胜负和指挥官的能力没有关系 , 采用何种阵型是两支舰队根据自己军舰的特点制定的 , 并非伊东祐亨现场发挥的结果 。最后的结果 , 是两支海军实力的真实对比 。
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对海防没有足够重视 , 投入不足造成的 。这些根本不是北洋水师提督这个层面所能解决的 , 因此不管换谁来指挥都没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