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性空”的历史,就是一部佛教史,明了空,基本上就明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从大乘的空性,到空宗和有宗之争,再上溯到空性的本质,也就是小乘的“无自性”,再追根到原始佛教的无我,涉及到佛学根本教义,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用科学的角度去加以叙述,但就空的本身,完全用科学的角度进行解答,即使从量子学的角度看,也不一定能解答的完美 。
文章插图
原始佛教的无我概念,和五蕴合和说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第一次转金轮说法给五比丘,所传为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在集谛中提出了三个佛教教义的三个理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 。
五阴聚合说也就是以人为对象,讲人的组成及作用的,也就是人的本体论 。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也就是指物质性的,受想行识四蕴指精神因素的,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人是由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组成的,这是用拆分的方法对人体本体论研究的方法 。
人的肉体的物质部分是不断的变化的,从出生到死亡,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存在,精神呢,就是指识蕴的部分,初始佛教认为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也会随人的死亡一并消失,也没有一个永久不变的实体 。
从这个观点推出,人的组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是时刻不断的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佛家把这个固定不变的、永久存在的特性称为我,所以人的组成中没有这个“我” 。原始佛教就明白无误提出人无我 。用粗暴的一句话,佛教不承认灵魂 。
文章插图
原始佛教的人无我,到部派的人无我法体恒常
即然人是由五蕴组成,这个五蕴都是刹那地变化,没有一个永久不变的永恒存在的本质性的或西,那就是没有一个所谓的“我” 。这在早期的佛陀的问答录《杂阿含经》第三十三经有描述:
世尊告诸比丘 。色非是我 。若色是我者 。不应于色病.苦生 。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 。于色有病.有苦生 。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佛陀肯定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人无我,那么在超出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离蕴界里是否有我呢,在《杂阿含经》的372经中暗示离蕴无我 。
但超出人的本身来看外部的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呢?这里就有了争论,因为原始佛教只提出了人无我,而对于这个世界的诸法是否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悬置了起来 。
而此时,佛教还要急切的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上面提出的业报轮回学说,如果人中没有我,谁来轮回,谁在修行,谁在证果?
在部派时期,犊子部就提出,在即蕴、离蕴之外还有一个蕴,相当于《唯成实论》的“与蕴”,说有一个补特迦逻存在,它承担着人的轮回 。其实这是变着法的说有一个灵魂,其成分超出了即蕴、离蕴,暂时补上了人轮回的漏洞,但是也有教派不承认 。
部派时期,想以“法体恒常”来解决,因为佛陀明确提出人是无我的,不能动这个经典模型,否则佛教就不能在为佛教了 。
所以承认人无我,但是万事万物的法,存在着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人无我,但法体怛常模型 。
文章插图
人法无我,从部派无自性演化为大乘的空
原始佛教无我的概念,在小乘的部派时期出现同等的概念——无自性,就是没有自身本质的特性 。公元前1世纪,几乎在说一切有部兴盛的同时,大乘思潮也开始流布,大乘佛教与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样主张“人无我”,但在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上,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悬置不谈,也不同于部派佛教的人无我而法有我,大乘佛教明确主张人无我、法亦无我 。
所以这个无自性,到了部派和大乘时代,基本为无自性代替,或者二者通用了 。如早期大乘思想的代表文献《般若经》,明确提出了“无自性”,后来的“空”就是无自性的意思,从此以后,空成为大乘佛教的主题 。
文章插图
空,到底存不存在?我们采用哪种说法
这个空,如果用汉代语言来看,什么都没有了,或者说什么都不存在了 。这是一种说法 。但近年来,我们看到佛经的主流说法是,这个空是表示一种运动变化的状态,而不是指存在与否 。
- 如何清洗小狮子手链
- H型钢出租价格如何计算?
- 如何金纺去除衣服上静电
- 西瓜视频如何私信关注人
- 用移动充值卡如何提现
- 用邮箱如何绑定手机号
- 工龄计算国家最新规定,社保工龄如何计算公式
- 刘备的真实武力如何?
- 微信聊天页面如何录屏 微信聊天页面怎么录屏
- 如何学好珠宝设计专业知识